運動有方:劇烈運動有損免疫力,規律中度運動最佳
看了「大肚腩」一文後,相信許多人都跟我一樣想展開運動計劃了,不過如果你也跟我一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固定運動的話,別一時興起就狂跑、狂打籃球、或狂騎單車想要快速燃脂喔,這樣反而會損害免疫力。
成大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教授任卓穎、陳洵瑛與博士生許觀達發表在PLoS ONE上的這篇論文《Severe Exercise and Exercise Training Exert Opposite Effects on Human Neutrophil Apoptosis via Altering the Redox Status》頗受重視;科學部落客Inkfish也為此詳細撰文,並提出自己對這份研究的一些質疑。
自由時報在9月時有相關報導,但遺漏了些許重點,並犯了些錯誤。我加以補正並引用如下:
很多平常不運動的人突然運動,把自己操到疲累不堪,以為有益健康,成大醫學院研究發現,劇烈運動導致免疫系統第一道防線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死亡率增加,規律運動則延長其壽命,證明劇烈運動不利免疫力。
成大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教授任卓穎、陳洵瑛與博士生許觀達,選單車為測驗的運動,八名不常運動者參與實驗,實驗前後費時兩年。(註:其實總共是13人,其中五人是控制組,僅在實驗剛開始時與其他八人一起作激烈運動,然後檢測,後面四個月都被要求不要運動)
參與實驗的八人(註:再次強調,其實是13人,只是這八人是實驗組)被要求每週運動五天,每次卅分鐘的規律性中度運動(有點累與喘,但不會不舒服),每月抽血檢驗嗜中性白血球狀況,死亡率由原本的百分之卅,降為百分之十,四個月後停止運動(註:不對,只有運動兩個月),二個月後再測,嗜中性白血球的壽命並沒有快速下降(註:也就是說,即使兩個月沒運動,實驗組之前做的規律中度運動讓身體依舊獲得一段時間的保護);但若是突然從事劇烈運動(超出體能極限),嗜中性白血球死亡率會由原本的百分之廿,提高為百分之四十。
任卓穎表示,不同的運動模式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原因在於,突然的劇烈運動,細胞內氧化壓力增加,以致加速死亡,規律的中度運動,只刺激細胞的抗氧化能力,從而提高白血球的存活壽命。
許觀達指出,白血球壽命短,為維持一定的數目,骨髓造血幹細胞必須不斷製造,白血球壽命延長,意味著可以較長的時間製造新細胞,產生的細胞品質也較好,也有較高的免疫力。
任卓穎說,規律運動能改善免疫功能,因而推論,若癌症化療的患者能多運動,應該也可提高嗜中性白血球的壽命,增加免疫力,進而縮短化療療程,建議癌症化療患者,在可以的範圍內,不妨多運動。
簡單來說,激烈運動讓嗜中性白血球加速死亡,而規律中性運動則提高其壽命,然而身為科學好奇份子,Inkfish提出了幾個問題。首先,實驗的樣本都是原本不太運動的年輕男性,所以這個實驗結論是否能應用在其他年齡跟以及女性身上呢?還不知道。
再者,成大的三位研究者結論指出其他文獻曾經提過突然激烈運動與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感冒)有關聯,意味著這中間的原因可能就是他們發現的白血球死亡造成免疫力降低,不過這僅是假設。Inkfish問:上呼吸道感染之後免疫系統是否會自行補強不足之處?而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即使體內的短命白血球能多活一點時間,是否就真能提高免疫力呢?會不會反而對身體造成負擔?(例如白血球過高)
這些問題都是好問題,不過也別小看成大的研究者,他們馬上發現Inkfish的部落格文章,並且主動去部落格留言、以及直接寄信給她。對我們科學部落客來說,能獲得原研究者注意是很高興的事,更何況還是台灣研究者來信,於是Inkfish也再回應了一篇。第一作者許觀達針對Inkfish第1篇文章提出的問題加以回覆:
1. 過去文獻的確顯示突然激烈運動與上呼吸道感染有密切關係。而因為突然激烈運動而造成的免疫力降低(白血球死亡)大致上需要半天時間才能恢復。這段空窗期可能讓病毒有可趁之機。
2. 成大的研究顯示規律性運動者體內的白血球不會因此過量,而是保持在齊一的水平,因為規律幸運動者的白血球壽命比較長,所以免疫系統在製造的速度上比較慢。
3. 不過許觀達也承認他的論文還無法針對女性的情況做延伸解釋,畢竟樣本受限。
這樣看來,規律持續性的運動除了能消除脂肪以外,還能連帶改善免疫力,好處多多;反過來說,如果只是偶爾卯起來動,不但可能讓你吃更多,還會損及免疫力,重點還是要有耐心啊。
p.s. 科學家與科學部落客能有這樣的交流真的很棒!
論文:
Syu, G., Chen, H., & Jen, C. (2011). Severe Exercise and Exercise Training Exert Opposite Effects on Human Neutrophil Apoptosis via Altering the Redox Status PLoS ONE, 6 (9) DOI: 10.1371/journal.pone.002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