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社交绑架——网络时代的悲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路上、在电梯里、在饭桌前,和朋友间、同事间的寒暄和沟通突然少了,似乎大家一夜间都成了“手机控”。偶尔聊几句也是“三句话不离互联网”,譬如,我新浪微博粉丝已经多少多少了、我在淘宝上淘到一件XX宝贝、我在香哈网上找到一份XX外卖等等。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每天生活中的必需品,现代人的基本需求可以称之为“衣食住行+网络”了。
然而,任何事物的存在总伴随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网络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模式,却也“绑架”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迷失其中。
被网络“绑架”的生活
这几天关于方舟子“打假”的新闻铺天盖地、四处泛滥,从草根到名人,大家都在评论,以至于笔者这个很少“凑热闹”的人都不得不去追根溯源的看下方舟子和李开复的故事,甚至还为此写了篇博文。因为,你不去了解这些“无所谓”的信息,你可能就out了。在这个事情上,笔者始终觉得自己是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李开复给我们这一代80后留下了学生时代难得的精神财富,这个和他拥有的成就与荣誉没有多大的关系,方舟子这次“打假”的来龙去脉以及最终结果并不会影响笔者对李开复的看法,因此这些“打假”信息并不是笔者需要的。但事实上,笔者还是看了很多相关的报道,我觉得我是被网络“绑架”了,网络强加给我了很多我并不需要的信息。
笔者不是少数被网络“绑架”的人,当芙蓉姐姐、凤姐、小月月等“风靡”的时候,多少人去关注甚至参与其中啊!现在没听说过他们的人基本不存在。这便是网络的力量,信息大爆炸让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需要的或不需要的信息通过网络一股脑儿全塞给你,即使上厕所坐在马桶上,网络也不会让你闲下来—看网页、上微博等等。
于是,出现了一群称之为“社交控”的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便是打开手机刷微博;看到美食,不是先伸筷子而是先拍照片上传到微博;小学、初中乃至大学同学,所有人的近况都从网上了解;即使是面对面的同事,也要通过各类社交网站进行沟通。
因此,也出现了一种怪病“上网综合症”,不仅身体上出了毛病,心理上也有毛病了,害怕错过网络上每一秒发生的事情,一旦暂时脱离网络,就会出现焦虑、坐立不安等“戒断反应”,甚至脱离现实社会,导致抑郁症等等。
小时候看科幻片时总会幻想,地球上的人类哪天会不会成为机器人的奴隶,现在看来,全自动化的机器时代离我们还比较远,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却已经让我们成为了网络的奴隶。
迷失在碎片化的信息中
从门户时代到搜索时代,再到社交时代,一路走来的互联网越来越开放,我们每个人不再是“看客”,转身变成了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仅仅140个字符的微博却让每个人的自我表达欲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粉丝”的加入则让个人影响力呈几何级数地扩大。有人形容,微博就像一只小鸟,大家在上面自由鸣叫,而这种鸣叫会产生蝴蝶效应,甚至让世界的人都听到你的声音。因此,我们都着了迷似的在努力构建一个以“我”为中心的“社交圈子”,刷粉、申请达人等等,企图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虚拟的网络中没有了现实社会规则对每个个体的种种约束,开放的社交网络允许我们每个人都肆无忌惮地建立自己的圈子、无所顾忌地喊出自己的声音,网络已经成了一个去中心、无疆界、主客体交织的特殊空间,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渗透到现实社会的每个角落。似乎一切信息、知识都唾手可得,但高速流动的信息却稍纵即逝,这也就产生了所谓的信噪,每天对你有价值的信息可能就那么几条,如果你没有及时抓住,它很快会被裹挟着大量真实与谎言、精华与糟粕的信息洪流淹没,让你无处寻觅、难以筛选。
于是,淹没在信息洪流里的人们从带有思考的选择性的吸收变成了扫描式的快速浏览,人们越来越不习惯去思考,更愿意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碎片化的信息中夹杂着不少虚假、欺骗,“网怒者”的肆意谩骂已经司空见惯,水军的恶意攻击已经悄然泛滥。在这个真实与谎言并存、精华与糟粕共生的网络“碎片化”时代,我们犹如大海里的一叶扁舟,随波逐流、飘忽不定、迷失其中。
来源:速途网王玉投稿。
相关文章:
微博: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QQ群:121878450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
Created by William Long www.williamlong.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