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苓峰:新浪越成功,就离互联网越远。
上了几回正在推广中的新浪微博客,即便冒点风险也要唠叨两句:新浪越成功,就离互联网越远。因为新浪成功的方式,完全是反互联网的。这是一个披着互联网外皮的极端传统的公司。
博客的革命性在哪里?就是把发表观点、影响舆论的工具和权利从少数精英和媒体手里解放出来,让大众、草根也有这个权利,从而打破精英层对信息和思想的垄断。正因为此,博客才被贴上“2.0”的标签。
在中国,博客的应用分两派。一派是QQ空间,把博客作为功能之一融入到社区之中,营造让草根发言、并且影响身边人的氛围。另一派是新浪博客,把博客单纯的抽象成另一个内容来源,请精英出来接受粉丝追捧,不断加固精英的影响力。去看看就知道了。作为QQ用户表达观点的主阵地,QQ空间的首页就是一个让用户登录的入口,你进去了,就生活在你的圈子里,自成一统。新浪博客的首页,就是整屏幕的精英发言。排行榜上,从韩寒、徐静蕾到李承鹏、洪晃,全是精英,他们博文下面的留言,全是粉丝的追捧和呻吟。当然,这个屏幕上也夹杂有草根,但仅仅是点缀。
新浪当年推广博客的方式,就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圈进一大票娱乐和社会精英来开博,完成一个“利用影响力圈名博,利用名博加固影响力”的循环。极端的方式会发展到:新浪专门派人去“手把手”的教会某某开博。“手把手”什么意思?哥俩好,会“手把手”;哥俩不好,只得硬来也得“手把手”。
新浪博客当然不是没魅力,起码,让精英们直接发言,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扭曲和垄断。不过反过来却加固了精英的直接垄断。并且新浪本就是一个媒体,把其它媒体绕开自己通吃,媒体+精英的垄断模式依然如故,而且更强。博客这个原本属于2.0阵营的东西,硬生生被新浪做成了1.0。
互联网的两个特点:草根化、开放。这二者相互依存。开放,就是要把草根引入,让所有意见都被听到;草根化,就必然要求开放,没有开放,就只有精英在玩。QQ空间让草根发言,建立起其在圈子里自发交流的氛围和机制,所谓“多对多、自传播”,所以QQ空间是“互联网”的。新浪博客恰恰相反,它依赖精英、并加固精英的力量,形成“一对多、大广播”的封闭的传播方式。所以是“反互联网”的。
但记住:作用力是相互的。这里有一个有趣的观点:谁对不起互联网,那么互联网就会对不起谁。
于是我们看到,新浪在博客上成了,却在新浪空间、新浪朋友、网络游戏上接连败了。这些2.0产品的本质是草根化、是开放,这跟新浪骨子里的封闭和精英化、血脉里的“反互联网”基因格格不入。你能“手把手”让一群社会名流开博,但能“手把手”让草根们在新浪上交朋友吗?能“手把手”让玩家们来玩你的游戏吗?当然不能,因为思路不对,基因不匹配。
所以新浪一直只在门户这条业务上保持优势,不能在其它创新领域有建树。之前有撰文说,目前互联网所有业务线中,仅有门户和品牌广告是传统业务,不具备互联网的革命性。于是,人换了一拨一拨,钱赔了一把一把,新浪的新业务依然无起色。
但现在,新浪还是在郁闷多年后等到一根“稻草”,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微博客”。这又是一个可以套用之前“博客”兵法的业务。于是,老招术再上演。黄健翔、李宇春、李开复等等名流又披挂上马,他们在新浪微博对外公开前就已经发表了几十、上百条微博,成为新浪招揽粉丝前来膜拜的招牌。再一次,这些名流的发言中又透露出新浪用上了“手把手”的老招术。
有了上一回博客的经验,名流们这一次配合得更天衣无缝。他们不再是无意识,而是有意识的配合,以巩固这个精英集团对眼球和舆论的垄断。他们往往不经意的“在我的微博中提到你,在你的博客中提到我”,相互导入眼球和注意力,结成一个同盟和网络。团结力量大。
不得不惊讶新浪的执行力和影响力,一个牢固的精英体系如影随形。也不得不叹息新浪在老路上的固执,叹息在互联网上有这么一股强大的“反互联网”力量。
再做个对比。2007年QQ就推出了微博客:滔滔。这又是一个与新浪微博截然相反的做法:首页上没有名人,一个都没有;全是草根网民的发言。页面朴素,发言真诚,无做作,无喧嚣。这才是草根的微博,开放的微博。
不妨看看在美国发生的Facebook和Myspace的竞争。同为社交网络,Myspace就是搞来一堆艺人,然后鼓励呼啦啦一群粉丝去跟踪和膜拜,这也是“一对多、大广播”。首页上都是知名乐队的玩酷造型,其活力来自名人的光环。但Facebook不搞这个,就是请大学生来,呼朋引伴,在这里私聊,“多对多、自传播”。首页上只有注册入口,没人头、没酷照。其活力来源是普通用户之间的自发传播。结果是,早期狂飙一时的Myspace已逐渐失去生命力,被后来居上的Facebook盖过。Myspace与Facebook之间,恰似新浪和QQ之间。
新浪越成功,就离互联网越远。离互联网越远,就越不能获得互联网式的成功。互联网注定是要碾碎传统的。老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看好新浪,这是主因。
本文来源: 互联网的那点事
您可能也喜欢: | ||||
如何挖掘新用户:从网络营销的“死角”挖掘机会 |
社交网络的断交心理学 |
TechCrunch:2012年社交媒体发展趋势 |
智联招聘报告:七成职场人至少日登一次社交网站 |
Techcrunch:社交网络悖论好友多交流少 |
无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