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系统
经常有人被我问到“你用什么浏览器”时的答案是:傲游啦360啦,但事实上,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浏览器,从技术角度讲,充其量只是在IE浏览器上加一个壳罢了。在国外,壳浏览器是以“皮肤”的形式存在,纯属为了美化浏览器而用。但在中国,壳浏览器成了一门生意。奇虎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来自那个由于一场商战而赫赫有名的安全卫士,而是来自于360浏览器(它有两个版本,分别以IE和Chrome为内核)。
早期的壳浏览器,比如MyIE,主要收入来自于搜索引擎——因为当时的搜索引擎正处于市场份额激烈争夺的阶段。在MyIE界面上,右侧就由一个可以直接敲入关键字的框,一个回车,就可以在页面上获得搜索结果。至于到底采用哪个引擎,用户可以自选,但MyIE也做了默认设置——这个默认设置就是钱眼,哪家愿意给的钱多,哪家就会成为默认设置。
壳浏览器发展到今天,已经隐然有“互联网入口”的感觉。在壳浏览器上,存在着大量的“默认设置”,这些默认设置引导着不愿意太过费事的用户到达网络上的应用。壳浏览器甚至有可能超越Hao123这种页面导航,因为后者到底是用户需要进入到一张页面才能到达其它地方,而壳浏览器直接就让你在浏览器按下某个按钮去往某处。
壳浏览器早期的参与者一般都是小团队,但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腾讯。腾讯出品过一款名为“Tencent”的浏览器,和QQ捆绑在一起下载。但这款浏览器的应用却没有随着QQ的火爆而火爆起来。到了今天,腾讯依然提供QQ浏览器和TT浏览器(tencent的更新版本),但在壳浏览器市场上,腾讯有那么点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味道。
而腾讯最近发布的Q+平台,则被我视为一种“壳系统”的东西。其实数字江湖里,不乏听到某个国内数字巨头在开发操作系统的传闻,但老实讲一句,操作系统远远比浏览器复杂——比如说,浏览器几乎不用考虑硬件适配问题,但操作系统在即插即用大行其道的今天不可能不考虑这个——以国内数字公司到今天没有拿出过一款像样的真正的浏览器的实力,我根本不看好它们埋头做操作系统的前景。而这种“壳系统”,未尝不是一个不错的可以迅速变现的选项。
和壳浏览器相同的地方在于,壳系统对底层技术要求不高。通过对系统桌面的改动以满足很多人对花里胡哨的桌面的需求,加上一个类似“软件下载”的功能以满足大量小白用户不晓得去哪里下软件,简化软件安装过程,更直接地让用户使用到安装过的软件,这些事儿,对于深谙国人人性的国内数字公司,实在是他们的所长。而这些投入不大的工作,见效又很快:可以迅速成为入口中的入口,你用一个浏览器还不得在系统基础之上?
只是有一点,基于IE的壳浏览器微软不闻不问,不代表商业公司对windows改造一番微软同样会不闻不问——这里存在着潜在法律风险。不过,chrome系统作为一款开源系统,风险就小得多。事实上,在手机领域,诸个手机设备厂商,都在做类似壳系统的事,比如摩托罗拉,比如HTC。虽然谷歌对android的过于开放已经产生了警惕,android3.0(即蜂巢)将可能不再支持定制化界面,可chrome系统未必会这么做。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Chrome系统非常象一座毛坯房,该有的基础设施都已经配套完毕,只是不适合普通人居住(建筑艺术家例外)。在这之上,大搞装修工程,做一个“安全系统”,不仅可以满足用户的傻瓜化使用需要,同时,又相当可能是一个不错的生意。而即便是windows,国外一款用于桌面美化的windowsblinds收费软件,可以把win桌面完全“装修”成苹果MAC的样式,也没听说过微软要告它。
—— 刊发于《第一财经日报》互联网观察专栏 ——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浏览我收集的信息图 关注我的微博 访问我的分享
无觅猜您也喜欢: |
谁的Android? |
微软的新搜索 |
输入的革命 |
电子书准入针对的是谁? |
无觅 |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
- LBS其实是一门大生意 (0)
- 开放不是一个道德问题 (12)
- Groupon是不是一场旁氏骗局? (11)
- 中概的脆弱与强大 (6)
- 腾讯的“Q计算” (18)
- 中国会不会有Linkedin? (20)
- 所谓的互动营销 (12)
- 上市狂潮 储粮过冬 (10)
- 盛大文学的上市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