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为什么“没大没小”?

标签: 小孩 | 发表时间:2012-09-15 02:01 | 作者:msiling
出处:http://www.guokr.com/site/psybst/

只有家里有个一两岁的小家伙,你才会知道他有多萌:

有时,他拿起一个凳子形状的小玩具,各种尝试,想要一屁股坐上去,就好像不知道这么小没法坐;或者他拿起跟自己一般大小的布娃娃,试图塞进跟他脑袋般大小的玩具车里;有时他尝试把自己的小脚丫穿进爸爸的皮鞋里,大大的鞋子老是不听话地掉,而他却还锲而不舍地努力……

经过了各种认真尝试还是失败,这时的他可能会有些不好意思,也可能像什么都没发生,“搞不定拉到”,还可能会生气甚至哭闹起来。

在一旁观看的你可能觉得小家伙锲而不舍很可爱或者很傻,却意识不到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每个人小时候可能都要经历这么一个“没大没小”的阶段。

你不知道的“尺度误差”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尺度误差”(Scale Error)。这是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朱迪•德洛克(Judy S. DeLoache)等人于2004年提出的,

德洛克等人首次在实验室情境下诱发了这一现象。在给一批18-30个月大的孩子玩过一些正常大小的,他们可以自由进出、玩耍大滑梯、儿童椅和儿童汽车后,接着给他们换成一模一样的滑梯、儿童椅和儿童汽车的微缩玩具版,小到只能拿用手玩。几乎一半(25/54)的孩子都不自觉地表现出了尺度误差:他们有的想从玩具滑梯上滑下去,有的反复摆正玩具小椅子想要坐上去,还有的想拉开车门钻进玩具小车里。当他们发现这些尝试都不可能时,还会流露出困惑、不开心的表情。

“尺度误差”现象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卡尔•罗森格伦(Karl S. Rosengren)等人请志愿参与实验的父母观察自己的孩子在自然情境下的尺度误差现象。他们发现,这些13–27 个月大的婴儿除了一个以外,其余所有的孩子至少都犯过一次尺度误差,在6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犯尺度误差的平均频率是3.2次。网络调查也得到了类似结果,父母报告自己的孩子几乎每天都会有尺度误差现象,不过在幼儿园中班时期,这种错误呈现下降趋势。可见,这还真不是某些个别孩子的个别行为。

生活经验的影响?

为什么小家伙会犯这种错误呢?你可能会想,是不是这时候的孩子还不能正确判断物体大小?其实不然。

一般来说,人要做出一个适当的行为,需要几个方面能力的协调。

  • 一是知觉、表征能力:能否准确判断大小、形状等事物外部特征并进行心理表征;
  • 二是动作和执行能力:能否通过自身的运动来实现与知觉相符的目标;
  • 此外,还需要人的抑制能力:用来排除可能干扰行动的各种“诱惑”。

近来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发现,表征与执行是在神经上相互分离的两个系统。……加入抑制能力的作用。在一个事件中,如果出现了外在干扰而抑制能力不够强,那么这两个系统的信息就不能协调,从而不能实现有效的行动。

对这些小家伙来说,知觉能力并没有问题。研究早已发现,1岁的宝宝的视知觉能力发展已经到一定水平了,他们能准确地分辨出物体的大小、形状和相对距离。而他们具有的动作能力也足够 hold 住大大小小各种玩具。那么显然,问题出在了抑制能力上。在3-4岁以前,孩子大脑发育不成熟,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要强于抑制过程,抑制能力比较有限。他人的期待、当时的情绪以及一些自身具有倾向都较容易对儿童产生干扰,导致动作偏离了原来的知觉。

那么在尺度误差中,是什么“诱惑”了幼儿,导致了他们背离了他们相对准确的知觉呢?德洛克等人认为个人经验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婴幼儿积累了一些与大物体玩耍、互动的经验,并建立了与大物体相联系的行为模式。比如,他们知道,“凳子——坐”,“滑梯——滑行”,“帽子——戴”等等。当面对一些与大物体高度相似的小物体时,相应的行为模式就会激活。而这时的孩子如果不能对此进行有效地抑制,因而就会背离他的视知觉判断而做出不恰当的反应。因此可以推测,在和玩具小凳玩耍,孩子受到之前与大凳子玩耍的经验影响,于是也要和小凳子做同样的游戏。

强大的“功能性推理”倾向?

这个解释看起来很完美,似乎说明了孩子能够随情境的变化进行“经验迁移”,并且这种经验迁移的意图是那么强烈,以致于压倒了他的知觉认知。

但真是这样吗?

2011年,美国富兰克林与马歇尔学院心理学教授克里斯塔•卡斯勒(Krista Casler)等人用1.5岁—3.5岁的孩子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对于一些孩子完全没见过的陌生物体,也会出现尺度误差,而且出现尺度误差的方向也不局限在“大入小”,也就是把正常大小物体放入微小物体中,还有“小入大”的情况,他们尝试着把微小的物体放入大物体中。这些都说明了即使不存在与正常的大物体互动的经验,婴幼儿仍然会犯尺度误差错误。

由此,卡斯勒等人提出了功能性推理(teleofunctional bias)是犯尺度误差行为的核心。功能性推理是指儿童拥有的将存在物体都视为有目的和功能的倾向,在儿童的早期就已经开始发展。这种倾向促使他们将人造物品、自然界中有生命的,以及无生命的物体,都理解为出自于其他主体有意图的设计,是有目的的。也就是说,当孩子看到一个物品时,不管他认得不认得,不管大小、都会激起他们对于其功能的兴趣。这几乎是自动化的、无需意志努力的,也不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能有意抑制的。

因而,在尺度误差情境中,尽管孩子能够准确地观察到小凳子有多大,但对于功能的兴趣使他不自觉地想要尝试属于凳子的“坐”的基本功能。

既然尺度误差的根源是功能性推理,而不是知觉缺陷,或者不仅是有限的抑制能力,那么这样一种错误是不是也会在成人身上发生呢?

在一些缺乏线索或模糊的情境下,成人也是可能犯类似的错误。经典的“功能固着”现象或许是个好例子。我们总会自觉地把某种功能赋予特定物体,难以克服“思维定势”。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6/Genimage.jpg

就像在上面的这个经典的实验中。让人们利用桌子上的东西把蜡烛固定到墙上,研究者发现很少有人会利用盒子当托板,因为他们总是摆脱不了“盒子是装东西的”的思维定势,想不到它居然可以用来托起蜡烛。

从这个角度说,成年人还是没长大的孩子,甚至比孩子更认死理。

Casler, K., & Kelemen, D. (2007). Reasoning about artifacts at 24 months: The developing teleo-functional stance. Cognition, 103, 120–130.

Casler, K., Terziyan, T., & Greene, K. (2009). Toddlers view artifact function normatively. Cognitive Development, 24, 240 –247.

DeLoache, J. S., Uttal, D., & Rosengren, K. (2004, May 14). Scale errors offer evidence for a perception–action dissociation early in life. Science,304, 1027–1029.

Glover, S. (2004a). Separate visual representations in the planning and control of action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7, 3–24.

Glover, S. (2004b). What causes scale errors in childre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8, 440–442. Krista Casler, Angelica Eshleman, Kimberly Greene, & Treysi Terziyan . (2011). Children’s Scale Errors With Tool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7, 857–866.

Rosengren, K., Gutierrez, I., Anderson, K., & Schein, S. (2009). Parental reports of children’s scale errors in everyday life. Child Development, 80, 1586–1591.

Ware, E., Uttal, D., & DeLoache, J. (2010). Everyday scale errors. Developmental Science, 13, 28–36.


怎样加入心事鉴定组?

相关 [小孩] 推荐:

一个小孩

- Dre.J - 【枪·东东枪的枪】
昨日,从孙勇进老师处拿到一位马同学托他转交我的两张照片. 是从台北林语堂故居带回的两张林语堂的照片. 印在照片背后的说明是:约1957年,林语堂将自己与外孙女、外孙的照片拼在一起,翻拍成“三个小孩”的有趣照片. “三个小孩”是林语堂自己发明的叫法,关于他的一些传记里提到过. 昨天孙哥给我照片时,在场的某朋友说:这真是天秤座才做得出的事.

Via @blogtd 转:小孩问爸…

- 跨栏高手 - JokeCook
Via @blogtd 转:小孩问爸爸自己从哪来的. ”又问妈妈,妈说:“妈妈做梦枕边有个小孩,睁眼你就在那儿!”又问爷爷,答:“爷爷想有个孙子,神仙知道了,就派老鹰把你送到咱家门口. ”晚上,这个小孩写下作文:我们家太可怕,已经两代没有性生活了.

小孩的问题很伤脑筋

- TOMSON - 乐淘吧
带五岁的小侄子去了趟公园,碰见好几对热恋中人,小侄子好奇得不得了,提出了若干问题,现摘录如下:. 问:那个阿姨为什么坐在叔叔腿上. 答:因为阿姨讲究卫生,那凳子又不干净,阿姨怕把裤子弄脏,只好坐在叔叔腿上了. 答:叔叔说自己每天都刷两次牙,阿姨仔细闻闻,检查叔叔有没有撒谎. 问:那个叔叔干吗抱着阿姨走呀.

王菲能把小孩唱哭了

- sky - 囧片王
–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因为这歌勾起了我前世的爱恋:. 小宝宝听王菲唱《传奇》黯然落泪.

如何教小孩 中外大不同

- zealken - Deutsche Welle: DW-WORLD.DE Top Stories
在德国的幼儿园,孩子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例如,语言、生活常识、科学知识等等;这些内容中国的孩子也学,甚至学得更多,不过,多次访问中国的德国婴幼儿早期教育研究者齐默尔教授(Renate Zimmer)注意到,中国幼儿园的除了"班级人数多"、"房间面积小"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孩子们被呵护得过于周到,以至于削弱了他们的自立能力".

适合小孩子看的猫眼

- 姜小白 - 先看看|创意产品,创意设计,创意生活
家中房门的猫眼高度都是为成人设计,小孩子无法通过它看到外面的情况. -june Yang利用潜望镜原理,在门的下方增加了一个窥视孔,从而方便孩子看到门外的情况,. 有敲门时可以放心的确定是否开门. 先看看|创意产品,创意设计,创意生活 |逛逛我们的创意网店.

学前小孩阅读书籍推荐

- - Starming星光社最新更新
你把孩子抱在左边的膝盖,和他一起开始读一本图画书. 你的心脏在左边,孩子贴在身上能感觉到你的心跳. 一个故事永远是故事本身,母亲和父亲的语言对孩子的刺激和影响永远比故事本身重要的多. 图画书本质上不是让孩子用来认字的,也不是让孩子自己读的,图画书就是亲子沟通的一个桥梁. 孩子们就是看着这个图画一页页翻过,耳朵里听着父亲或母亲的声音,小时候看到的情景和画面,成年之后都不会忘记.

如何培养聪明的小孩?

- - 心理科学流出版
学界对于智力的发展一直存在争论,先天论者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完全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环境论者则认为后天的干预可以提高智力. 近期的一项研究为后一种观点提供了证据. 来自New York University的Protzko等研究者搜集了以往的各种智力干预研究数据,选取标准包括:被试来自正常人群、 随机控制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长期的干预操作、使用广泛接受的标准化智力测验.

为啥说小孩看电视不好?

- - 译言-生活点滴
跟听父母读书讲故事相比,看电视对小孩不好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减少了母子沟通. 同样,我们都知道,应该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少吃甜食,大家都知道,小孩应该多花时间读书,较少看电视的时间. 为什么从电视里,小孩就不能学会,跟从书本里学得一样多的东西呢. 毫无疑问,电视里的内容,可以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但小孩看电视节目的一个不可预见的后果,就是极大地减少了,父母与孩子交谈的时间.

两岁的小孩会撒谎

- - 心理科学流出版
在《皇帝的新衣》中,大人们因为种种原因而撒谎,心灵纯洁的小孩子则说出了真相. 不过近期的一项 研究表明,小孩在两岁时已经具有撒谎能力,到三岁时撒谎已经非常常见了. 来自Brock University的Evans等人测验了65名两到三岁的小孩. 每个小孩要在一间屋子里完成一系列任务,其中的一个环节要求他们不要偷看屋中的一个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