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国际大师问诊中国家庭问题

标签: 萨提亚家庭治疗 | 发表时间:2012-11-10 20:44 | 作者:懒妈友童
出处:http://blog.sina.com.cn/lanmaomama

真高兴看到这篇对贝曼老师的专访,感觉内容特别棒,转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从2009年接触萨提亚到后来拜贝曼为师,学习萨提亚治疗师专业课程,是我人生中转变最大的几年。文中的很多观点感同身受,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家庭和亲子关系亦随之良性发展。强烈推荐父母们读一读。

----------------------------------------------------------------------------

 

国际大师问诊中国家庭问题

(本文来源:华商报) 

 

  国际大师问诊中国家庭问题

本报记者刘燕摄

 

                       国际大师问诊中国家庭问题 

    约翰贝曼(左一)今年年初在广州举办的一个萨提亚模式课堂现场  

 

  ■核心观点:

  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成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大多数夫妻不是在试着解决问题,而是在争谁对谁错,谁该服从谁。

  夫妻双方如果总以指责和争吵解决问题,孩子就不会有高的自尊,也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这种创伤可能会导致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安全感和渴望爱。

  你必须从家庭中学会一些东西,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关键的。

 

  人物简介 :   约翰贝曼

 

    国际家庭治疗联合会董事,享誉全球的加拿大籍心理治疗师、心理学博士、作家。近十年来,一直在中国传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名词解释 :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这种模式由美国首期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创立。最大的特点是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出自我价值感。

   近十年来,约翰贝曼博士每年有三个月在国内巡讲。他的学员有大学心理系的学生,更有超过60岁的心理治疗师,对于中国式的离婚,这位心理学博士一直在实际的治疗中寻找着更有效的方法。

  1993年,约翰被广州医科大学邀请为培训精神科医师,那是他第一次到中国。他发现,“中国人很重视家庭,很多成员住在一起,有的甚至是三代同堂,表面上其乐融融,实际上矛盾重重,这样的家庭迟早会有问题产生。”

  那只是一次短暂的中国之行,有10年的时间,约翰没再来过中国,直到2003年,他去香港培训心理治疗师,发现中国经济发展出奇的快,越来越多人的心理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但有一点值得喜悦,中国人开始关注内心的问题并想要解决问题了。”

 

  两三代人同住让家庭问题凸显

  记者:2003年至今,每年您有三个月在中国教授心理治疗,这个坚持对您意味着什么?

     约翰:我应该是最早被引进中国的西方心理治疗师之一。1993年我来中国,在广州医科大学教学,发现那里的精神科医生还在用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心理问题,这种治疗手段太慢,不太适合治疗家庭问题。

  记者:在你治疗过很多中国家庭之后,你发现问题在哪儿?

  约翰:中国是个很重视家庭的国度,也是我经历过的家庭问题最多的国家之一。所以2003年后,每年我都来中国,坚持花费更多的时间研究中国的家庭。

  很多中国家庭,两三代人住一起,这样,想要维系和谐的关系是有困难的。例如:丈夫和母亲关系很好,妻子加入后,希望和丈夫有私密的空间,但在中国这样做会被认为是对家庭的不忠,一些家庭问题首先是从这引发的。

  我想说的是,关系亲密并不代表不需要界线,对于年长的父母来说,和自己长大的孩子在心理上分离也是需要学习的。

 

  很多家庭问题最终成了谁对谁错的问题

  记者:那么,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约翰: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成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大多数夫妻关系仍处在以支配/服从为特点的体系中,很容易非白即黑,导致解决问题变成谁对谁错的争执、谁服从谁的问题,这个特点很明显。

  记者:很多人认为结婚后,家庭责任替代了做有个性的自己,所以人会有焦虑感,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约翰:每一个人都存在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而家庭中女人、男人在成为丈夫、妻子或者父亲、母亲之后,很可能因为角色转变而失去了对自己独特性的关注,很多人会通过指责、讨好、打岔或者保持理智的方式来增强自我价值感,但婚姻中的对方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记者:中国目前离婚率7年连续增高,您一定也发现了这个。

  约翰:是的,1993年我到中国时还不是这样,但2003年再来时,离婚问题就很明显了。10年前中国家庭找我,夫妻会让我帮助他们如何不离婚,但现在,通常丈夫会问我,我想离婚但她(妻子)不同意,怎么办?当我问丈夫原因时,很多人会这样回答:不信任、压抑,无法沟通,所以不能一起生活了。

  记者:您怎么做?

  约翰:用中国话讲,我既不撮合他们也不强行拆散他们。我希望一个男人和他的妻子在有问题的关系里成长,很简单,就是让他们从以前熟知的关系模式里暂时出来,感知关系的平等性。要知道,夫妻是因为彼此有差异才走到一起的,如果夫妻能包容地看待他们的相似性和独特性,而不仅仅希望对方和自己一致,这样的家庭关系才是健康的。

 

  孩子有问题大多是父母出了问题

  记者:我认同您的这个提法,实际上,很多家庭,孩子的问题是焦点,很多家庭因为这个才开始学习如何相处。

  约翰:是的,但我想纠正你的是,孩子有问题的前提大多是夫妻关系有了很大的问题。

  一个妻子告诉我,她15岁的女儿进入了叛逆期,难以沟通。而实际上是,她和丈夫的关系一直有问题,女儿用一种他们不喜欢的对抗表达对于爸爸和妈妈关系的焦虑。现实中,很多有问题的夫妻都喜欢在孩子面前隐瞒自己的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但孩子非常聪明,他们希望父母能真诚面对,并想做这个努力,但不知道如何做,所以只能用对抗的方式,比如抑郁、暴躁、拒绝听话、出走等等。

  记者:能这样理解吗,很多家庭,孩子的问题和父母关系的好坏有很大关系?

  约翰:这也正是我想和你探讨的,家庭会塑造一个人成为怎样的人。中国的家庭很有意思,夫妻总以为孩子很小时是不需要刻意关注的,这是个误区,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从父母身上学习有关安全、爱以及现有的家庭规条,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独特本质是在很小的时候来完成的。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夫妻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约翰:这是一定的。孩子在父母相互的应对姿态中形成了自我身份辨别和价值感。打个比方,夫妻双方如果总以指责和争吵解决问题,孩子就不会有高的自尊,也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这种创伤可能会导致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安全感和渴望爱;还有一种可能,有人会对被自己视作的爱充满控制,一旦失去,会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去挽留。

  记者: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一些家庭,夫妻看起来是没什么大问题的,但孩子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产生。

  约翰:真的是这样吗,我想告诉你的是,一些家庭,夫妻起初会因为存在的希望走到一起,可最终对彼此失望的情绪会扭曲现实中的一切。你知道,当夫妻双方发现无法在对方身上实现自己的愿望时,孩子常常成为他们实现愿望的下一个目标,也许会将孩子当做另一份实验田,尝试完善他们并不完美的生活。

  记者:在中国,很多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要很棒,很多家庭教育的问题都与此有关。约翰:这真的很有趣,我看到的是,很多父母自己小时候并不喜欢学习,却期待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学习。可孩子会怎么做呢,为了不丢失父母的爱,或许信服或许反抗,但无论哪一种,成长的心理总是会呈现被扭曲的一面。

 

  夫妻间出现问题先不要急于谈离婚

  记者:当一个家庭已经意识到有问题时,应该先从哪着手解决?

  约翰:我很不欣赏夫妻一有问题就以家庭解体为解决方式。婚姻其实没那么脆弱,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因为爱走到一起的,但后来为什么对彼此说,我不再爱你了。真的是这样吗,还是你不愿意面对自己一些很不好的品质,找这样那样的借口来否定这个而已。当夫妻之间有问题时,先不要急于谈离婚,请允许自己和对方花点时间审视一下自己,看看你为改变做过些什么,还是仍旧一贯指责和抱怨。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处理你内在的问题,还能指望自己处理好外部关系吗?

  记者:我认可您的说法,如果现实中一个只能靠暴力解决家庭问题的男人或女人,他(她)在处理外在的人际关系上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约翰:人是通过家庭来进一步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的。组建了家庭,并不是通过对方让自己变得完美,而是接纳和包容彼此的不完美,通过学习结盟的关系创造出更大的爱。

  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建了家庭,也意味着要创造和融入一些新的东西了。你知道,丈夫和妻子起初都是带着个人固有的价值观、原生家庭的规条甚或是被压抑的伤痛而走到一起的,丈夫和妻子就像彼此的镜子,从对方身上会看到真实的自我。

  夫妻对待孩子的方式恰好体现这样一些家庭品质,很多父母是不能允许孩子不完美的,放下这些想一想,如果你的家庭关系一塌糊涂,你能指望你的外部人际关系令你满意吗?其实,你必须从家庭中学会一些东西,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关键的,当家庭中有问题时,就把这些当做是自我成长的一个信号吧。

 

  每一个人都应找到自己的位置

  记者:一些人认为,家庭带给他们的不是自由而是约束。

  约翰:真的是这样吗,还是当你进入家庭系统后因为无法面对关系而产生的自我怀疑和焦虑?这很好,怀疑和焦虑意味着你想改变,对之前的一些生命品质开始质疑了。

  比如一个总以指责令妻子和孩子屈从的丈夫,就需要看一下自己的问题了。可能,他有一个很不幸的童年,在他严厉暴躁的父亲那里得不到肯定,内心充满自卑,长大后想让自己有一个很好的肯定,通过别人的屈服获得一些认同,如果他有觉察,就不会认为自己的那种状态是一种自由。

  记者:我想知道的是,处在家庭中的人如何做到既和谐而又不丧失自己的独特个性?

约翰:让每一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我这么多年的家庭心理辅导的治疗经验中,人从自己原生家庭童年带来的旧有模式很容易限制一个成年人的人生态度。我希望每一个人能看清楚这个限制,同时看到自身所具备的创造潜力,当你不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改变从来都是可能的,尤其是夫妻,创造和改变意味着自己的孩子会有不一样的人格塑成,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在家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展出更高的自尊和价值感,只有这样家庭才可能走向和谐。

 

(本文来源:华商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华商网  http://www.hsw.cn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相关 [国际大师 问诊 中国] 推荐:

转:国际大师问诊中国家庭问题

- - 懒猫妈妈的猫窝
真高兴看到这篇对贝曼老师的专访,感觉内容特别棒,转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从2009年接触萨提亚到后来拜贝曼为师,学习萨提亚治疗师专业课程,是我人生中转变最大的几年. 文中的很多观点感同身受,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家庭和亲子关系亦随之良性发展.     约翰贝曼(左一)今年年初在广州举办的一个萨提亚模式课堂现场  .

中国

- 蒹葭苍苍 - 不许联想
这几天看了余华先生的随笔集《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惭愧的是,这是我第一次读余华的文字,以前他写的小说我没看过. 中国有很多作家,名字我都知道,但是没读.

中国的Facebook?

- Lorna - It Talks--上海魏武挥的博客
腾讯近日很低调地推出了一个名为“朋友”的网络服务(也是一个使用独立域名的网站),这是一个与时下社交网站,比如人人、开心等非常类似的产品. 与它们一样,目前这个“朋友”上也加载了一些应用,当然,一贯的,以腾讯自家出品为主. 而且,我个人以为,未来会有更多的腾讯在QQ这个客户端上的应用,逐步向这个网站迁移.

中国高铁并非“中国制造”

- 小北 - Solidot
《华尔街日报》报道,公司文件以及铁路行业高管透露,中国的高速铁路网是利用进口零部件搭建而成的,其中就包括防止列车碰撞的信号系统部件,国内工程师无法完全理解这些进口零部件的技术奥妙. 报道详细报道了高铁信号系统供应商和利时集团,日立公司向其提供了列车自动保护系统(ATP),但没有提供零部件的技术设计图,防止中国进行逆向工程.

中国有多贵?

- Derek - 白板报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一直有一种说法:中国物价比美国都贵. 为了验证这种说法,我与在美国的好朋友纳纳一起,决定联手做一次实地调查. 我们选了杭州和波士顿两个城市进行比较. 杭州和波士顿是友好城市,两个城市都处于各自国家经济最繁荣的地区. 杭州所处的浙江省和波士顿所处的马萨诸塞州,都是各自国家消费水平最高的地方之一,相应地,其人均收入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铁倒部

- Ruijuan - 坐卧行吟

敏捷中国2011

- Ben - 梦想风暴
果然是按照个人规律来的,我又参加了单数年的Agile China. 其实,真正仔细听的只有两个人的session,吴军和Fred George. 至于其它关于敏捷的讨论,好吧,我承认,我不是很感兴趣. 刚看完吴军的《浪潮之巅》,于是,很敢兴趣他关于工程师的说法. 在《浪潮之巅》里,他提到了五级工程师的说法,但是,书中并没有详述何为五级工程师,在敏捷中国上,他给出了答案:.

失速的中国

- 小天 - Solidot
技术在线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评论失速的中国,其观点也许算不上见解独特,多是老生常谈,是大部分人的共识. 文章认为中国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其中提到了几个有意思的数据: 中国失业率4.1%,近一年来都保持在此一纪录,完全不受中国近期官方打压房价、收缩银根、出口衰退或工资上扬等冲击;而总数高达1亿5000万人的农民工就业情况,也不在这份统计数据的考量中.

中国米污染

- - 中外对话新鲜出炉
学者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多地市场上约10%大米镉超标;宫靖因揭开中国食品生产链中令人触目惊心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而摘得2012中国最佳环境报道大奖之“最佳影响力奖”. 宫靖的关于中国大米镉含量超标的文章揭露了令人惊诧的中国食品安全危机. 该报道首次于2011年2月14日发表在财新的旗舰杂志《新世纪》周刊上.

中国的LinkedIn们

- - It Talks-魏武挥的blog
我倒并不想完全断言中国BSNS没有一点点的未来,但做生意是真金白银的消耗,非常讲究一个timing问题. 中国BSNS,要想走出中国的LinkedIn的道路,恐怕得花上比LinkedIn自身发展更长的时间. 与目前股价一路扶摇直上的LinkedIn相比,中国的BSNS(商务社交,也有自称PSNS专业社交的)显得有些不愠不火,差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