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被建筑业“绑架”了】很多人看到日本基础设施发达,认为这是国民经济富足的一种体现。阿列克斯·科尔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其认为日本基础设施过剩,很多需求其实是被人为创造出来的,而这背后是日本政府
虎嗅注:如果你去日本旅游,可能会对这个国家复杂的交通网络感到惊讶,大概也会因此认为,这就是日本基础设施发达,甚至是国民经济富足的一种体现。但是有人却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其认为日本基础设施过剩,很多需求其实是被人为创造出来的,而这背后是日本政府在买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文学会”(ID:HES1929),作者:作者:陈兴杰,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日本拥有全世界最繁华的都市群,同时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环境,这是日本给人的第一印象。茂盛的森林,宁静的湖泊,湍急的溪流,这些无不令人向往。不过,事情的真相很可能让人失望。日本对自然的改造相当深刻。
全国有113条河流,110条河流经过人工改造。或用混凝土封闭河床,河岸加工,或干脆修筑堤坝。表面湍急的河流,实际已被驯服。日本一半海岸被混凝土覆盖,使其免受海水的侵蚀。 日本自然环境看似精致优美,其实到处是人工干预的结果。真正粗朴原始的自然环境,少之又少。
不要误会,这篇文章不是环保主义批判词,而是谈日本社会的一个问题: 基础设施过剩 。
日本经济经过三四十年高速发展,到1990年代,突然衰落下来。这是二十年来国际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这个现象也引起一些非知名学者兴趣。阿列克斯·科尔是一位美国人,从幼年起就随家人在日本居住,此后在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中国文化。科尔最感兴趣的是国家还是日本。他凭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试图从一个独特角度揭示日本社会的弊病。
“画孰最难,犬马最难,鬼魅最易。”这是《韩非子》里的一句话,意思是说,画画这件事情,画具体的犬马困难,画虚无的鬼魅反而容易,因为画者可以随意发挥。2002年科尔写了一本书谈日本经济,用的就是《犬与鬼》这个标题。
科尔认为,日本追求现代化的过程,陷入某种困境。繁荣偏离真实含义,幻觉主导进程。其中很重要的幻觉是,认为建设越多越好,基础设施没有止境。这个角度很新颖,此前没有学者论述。从论述证据和方法来看,科尔所批判的,也许是真相。
科尔认为,日本的工程建设太多,很多根本没必要。大量河流被“U形”混凝土化、堤坝化,名义是防止自然灾害,实际上山区没有住多少人;修建良好的道路像蛛网一般,蜿蜒进入深山密林,那里实际上人迹罕至。大型水坝蓄满用不着的水和电,一些大桥连接着人烟罕至的岛屿。二战以后,日本修建了太多铁路码头,高速路网。相对于经济能力,日本基础设施是超前的,过剩的,很多甚至是无用的。
基础设施发达,无论足迹到哪,总感觉安全便利。它给人的直观感受是:日本真是发达富足的国家。这也是外国游客到日本常有的体会。少有人追问:基础设施如此发达,真有这个必要吗?大量基础设施投入,何时能收回成本呢?
事实上, 日本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就没考虑收益问题,买单者是日本政府。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日本政府就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修筑公路、建设水坝到防止流失,开支越来越大。工程建设通常会有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一旦建设饱和,收益就会递减,甚至根本没有收益。日本基础设施建设几十年,似乎没有停下的迹象。总有修不完的路,总有架不完的桥,很多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半个多世纪,日本人修筑了几千公里的防波堤,仿佛这几十年里,日本突然面临海水侵蚀。
1990年代初,日本基础设施投资额占GDP总值的18.2%,同期英国为12.4%,美国为8.5%。2001年,日本的这个数字仍达到13%,在发达国家里很少见。日本在建筑领域的投资,超过当时美国的军事耗资。日本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与公共事业相关的预算高达40%,总额是美国近10倍。要知道,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到美国的5%。
政府大规模投入,是日本建筑业辉煌的根本原因。日本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科尔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迎合国民心理。日本是多灾害的国家,频繁的自然灾害对国民心理影响很大。上世纪中叶,日本受环保主义思想的影响还较少,“与自然作斗争”的传统观念还有很大市场。政客抓住这个心理,在国土建设上投入巨资资金,算是打造“日式富足”的生活方式。
其次,由于长期承接政府工程,大型建筑私企和政府部门关系密切,建筑利益集团出现。大型工程基本被大成、鹿岛等几个建筑商承包,他们建立起行业壁垒,排斥中小公司进入。建筑领域看似自由竞争,其实已被财阀垄断。
日本政坛一向以廉洁著称,建筑却是腐败高发区,时不时曝光营私舞弊和贿赂事件。建筑工人、退休工人及其家属,他们组成团体,作为建筑公司的后援。政府人员退休后,往往会加入这些团体,成为建筑公司的幕僚后盾。这就是在日本影响力很大的“特殊法人”,这些团体既受大公司供养,还能从政府那里拿到补贴。他们是日本建筑业扩张的一大推手。
建筑工程已是日本最大的行业之一。据统计,1998年日本建筑业的就业人口达690万人,占日本劳动力总数的10.1%,相当于欧盟和美国相关数字的两倍。将公共工程派生的相关就业人口算进来,专家估计,这个数字估计还会增加一倍。有庞大就业人口作为选民,那些好大喜功,热衷于大兴土木的政客就容易出头。
19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萎靡不振,可能也刺激了建筑业发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创造就业”,并“刺激需求”,这是主流经济学界流行的思想。经济越不景气,政府越要开动马力,大兴工程。农林水产省、建设省(后并入国土交通省)都是执掌公共预算的大户,他们也在不馀余力地创造需求,好让本部门扩充权力。
这实际是凯恩斯经济学在日本的应用。人为创造需求其实就是吸毒,只有加大剂量才能让各界满意,一旦戒断,将面临短期大量失业和经济萧条,这是政客所不愿见到的。
科尔认为,日本建筑行业的繁荣,已经脱离经济需求。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缺乏利润考核。没有利润考核,任何需求都形同鬼魅,变得膨胀而虚假。日本人当然可以呼吁更安全的国土环境,成本是多少,谁将为此买单,这些都是需要追问的话题。在政府资助的行业,考核指标失效,一切凭主观猜想和选民人数,政客也从中作梗。
过度建设是有后果的。日本政府欠下债务,高企的民间储蓄经政府之手,输送到无效率的工程建设上。建筑行业高薪稳定,吸引大量就业,而服务业和互联网的就业人口减少。科尔写《犬与鬼》是在2002年,如果他看到今天日本互联网的落后,我想他一定会把它归结于建筑业吸收了太多聪明的大脑。很多国家的经济问题是“脱实向虚”,而日本的问题很显然是“脱虚向实”。日本经济被建筑业绑架了,这个国家变得死板沉闷,缺乏活力。
这就是《犬与鬼》这本书谈到的重点问题。阿列克斯·科尔认为,这只是日本社会官僚体制化的一个表现。表面上看,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官僚体制束缚无处不在。日本自然环境失去纯朴气息,变得矫揉造作,只是冰山一角。
作为美国人,科尔对日本社会的了解有多深入呢?这确实存在疑问,《犬与鬼》也被很多人批评为危言耸听,夸大其辞。这本书重版几次,在日本也有争议。不过,科尔具有很多日本学者没有的品质,那就是对官僚系统的深刻怀疑。科尔认为,日本是美好的国家,可惜正在失去活力,官僚体系则是罪魁祸首。日本人应反思官僚体制对国家的控制和吸血。这样的论断,显然比《菊与刀》这种剖析国民性的作品更有警世意义。
最近几年,中国建筑公司的工程能力在国际市场拥有很强的竞争力,很多人为此把中国称为“基建狂魔”。有这样的建设能力,当然是好事情。中国长期是一个基础设施缺乏的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基础设施需求很大。无论铺路架桥,发展高铁高速,还是建设码头港口,似乎都取得不错的效益。很多人因此产生幻觉,认为基础设施建设不应只计算经济利益,要多要考虑社会效益。至于社会效益如何衡量?这时候,就是鬼魅易画的一本账。
前段时间,有人说中国应加大西部地区的铁路建设。他的理由是,东部铁路网覆盖率已达到323公里/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铁路覆盖率仅为75.4公里/万平方公里,只有东部覆盖率的1/4不到,低于全国132公里/万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他说:“铁路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国家应加大西部铁路建设,让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我想,对中国人口经济分布有起码了解的人都知道,这种算账方式纯属胡扯。以胡焕庸线为界,东部43%国土聚集全国90%以上人口,西部57%国土只有不到10%人口。至于经济体量差距,则更加悬殊。 无视这些差距,把东西部铁路覆盖率拿出来对比,要求“平衡发展”,简直是耍流氓。然而,正是这种荒唐提议,居然获得了很多网友的支持。
一些网友说,目前中国已经拥有过剩的建筑工程能力,为何不优先在本国建设?哪怕经济不划算,建成也总比没有强吧?这种骄傲中带着盲目,正是所我担心的倾向。
本文由 人文学会©授权 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36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