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腾讯人,自救1000天

标签: | 发表时间:2021-06-13 14:21 | 作者:
出处:https://mp.weixin.qq.com

 
作者 |  蓝字原创首发 | 蓝字计划

“在腾讯就没有生活,真的是理应如此?”


5月29日凌晨1点39分,一条发布在腾讯内部论坛KM的帖子,犹如沸水泼油,炸出了三万多只鹅。


这位匿名提问者控诉道:在IEG旗下光子工作室(“和平精英”是其代表作)的家属,加班已经常态化。


“这种生存状态真的正常吗?”一位愤怒的妻子,点名责问相关部门:对加班严重的部门能否进行警告甚至强制措施?


这条发布在周六凌晨的帖子,迅速得到了五十多条跟帖,有人劝楼主用脚投票,也有人调侃“都已经这么拼,为什么做不出《原神》”。


最多的人点赞的一条回帖痛陈,个人的苦难不能全部归因于自由的选择。


换言之,在泥沙俱下的大环境,用脚投票的可行性并不高,对比外部,腾讯尚不算是最“卷”的级别。


一周过后,光子工作室发布新规:


1.周三健康日全部门下午六点下班;


2.其余工作日必须晚上九点前下班,特殊加班人数封顶10%,违规团队下周集体六点下班;


3.全面双休,特殊加班人数封顶10%,违规团队未来一个月不得加班;


4.禁止周末连续两天加班。


如此明确、严苛、不留余地的规定,在腾讯公司史上,实属罕见。


列宁说过:“堡垒往往最先从内部攻破”,这并不是KM第一次推动腾讯做出这样的决定了。


马化腾也说过: “很多病都是自救,没有人能帮你。”


2021年4月,马化腾出现在腾讯集团内部一年一度的战略见面会上,那天他和腾讯员工谈了很多内容,包括回应了对他腰部旧伤的担忧,他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腾讯,只有自己可以拯救自己。



“腾讯病历”


时间轴拧回2018年8月12日,至今已1000天。一篇题为《五问!腾讯哪些大公司病让你不吐不快》的檄文,出现在腾讯公司KM上。

 

KM,是腾讯公司内部论坛的产品,像是企业版“知乎”,员工们可以匿名提问或畅言。在内部说法里, 就连马化腾都不能看到匿名员工的真实身份。

 

一位自称老鹅(腾讯人自称为鹅)的匿名员工,以KM发帖的形式公开上书——“我觉得腾讯病了,而且很重,到需要动大手术的地步。”

 

这位匿名老鹅列举了几年工作中观察总结的腾讯“大公司病”,简而言之:


1、我们对汇报、PPT、评奖和分享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


2、微信群越拉越多,群里真正解决问题的人越来越少;


3、专家越来越多,高质量创新反而减少,职称沦为养老院;


4、战略缺“大将”和“军长”,中高层权力板结;


5、规则屡屡突破,价值观摇摆,公司早期优秀文化面临稀释。


以上这条被称为“病历”的帖子中,发帖员工痛陈在过去几年,内部备受诟病的 “赛马机制”、“组织臃肿”、“权力板结”和“形式主义”。

 

比如描述公司内部“形式主义”背后,对应“叠罗汉”的怪现象:副组长向组长,副总监向总监,助理总经理向副总经理汇报,本来公司七个层级已经够多,现在官僚系统还在大膨胀七层都不够用了,“只能用起隔板,充分利用夹层隔板看似很薄,可坚不可摧”。

 

帖子结尾,匿名老鹅甚至公开向管理层喊话:中高层愿不愿自我解剖?有没有魄力自我手术?敢不敢壮士断腕?能否接受能上能下的流动?愿不愿意放下山头齐心协力补上船底的漏洞?

 

这条帖子阅读量了停留在64554次,当年腾讯财报数据显示共有4万6千名在册员工,意味着每个鹅厂人都读过这篇“檄文”帖子,还有人在反复不断浏览阅读了帖子。KM论坛里人潮涌动,“五问”腾讯的大讨论还在持续。

 

这条激烈的“檄文”帖子下方,还有不少员工实名邀请同事参与讨论回答,被邀请的同事有Ponyma、Mark和Xidan等, 他们分别是马化腾、任宇昕和奚丹。



大讨论足足持续了一个月


翌日,腾讯集团总办领导、集团高级副总裁奚丹回复了“五问”腾讯这张热帖,他认为不少观点也很到位。

 

“我代表总办给你点个赞!”

 

奚丹在回复中,承认大企业病已经成为腾讯最大的挑战之一,现在确实也到了要更加正视,并且拿出决心和行动的时候了。

 

总办领导一句表态激起万重浪。有企业文化部门员工干脆实名提问,一条《腾讯大企业病“五问”火了,谈谈你最想公司改变的一个痛点?》帖子成为了自我批评的新阵地。

 

谈痛点中,最高赞的质询来自于一位技术副总监。


他痛陈鹅厂没有CTO,自从2014年腾讯创始人之一张志东卸任后,腾讯CTO的位置空置至今。


长期以来,腾讯奉之金科玉律的“赛马机制”孵化出竞争成果的同时,也衍生出“重复造轮子”的诟病。


腾讯前CTO张志东
 

腾讯人也不是非要一个CTO,就连呼声最高的创始人之一、前CTO张志东在也公开回应称,自己不会重回公司业务一线,相信腾讯会孵化出新生力量。

 

症结背后是公司发展到了一个巨大体量,公司部门墙成了阻止公司前进的巨大阻力,万众期待CTO能够打破这种困局——“技术缺乏长期规划布局,我们技术配得起腾讯吗”、“对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严重不足,追求中短期利息”、“找个CTO,让技术成为社会进步的阶梯”。

 

实际上腾讯没有CTO已经很多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诟病。有内部员工坦陈: 所谓没有CTO的吐槽,背后是腾讯人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大讨论足足持续了一个月。

 

一个月之前,“五问”腾讯缘起,不断挑战着几万腾讯人的神经,腾讯人试图在KM上问个清楚,究竟我们哪里做错了?


凭借着匿名的承诺,腾讯员工甚至抛出了《十省腾讯,公司到底怎么了,到底该关注什么问题》,直斥腾讯方向不明、管理地盘化、唯老板需求、干部甄选黑盒化......

 

在老腾讯人印象中,一向“佛系”的腾讯员工很少会情绪激烈,这次讨论的各种语气——太不客气!


不过,总办领导再也没有出面回应。



凌晨6点14分“对自己动刀”


事实上,在这场大讨论之前,腾讯总办早已预料到这种局面。 据一位腾讯不具名的亲历受访者描述,他在大讨论期间,收到公司内部一个特殊调研团队邀请,参加了一场腾讯集团滨海总部35楼的小型闭门讨论,窗帘和门紧密,参与人员囊括了腾讯老员工、腾讯新员工,甚至有从其他同行处跳槽过来的资深“新鹅”。
“你可以谈任何关于腾讯的看法,尤其欢迎批评,你的领导和同事不会知道”,调研团队保证。
这位受访者回忆,现场每个人针对自己和公司的“批评”近乎开骂,议题集中在KM大讨论议题的具像化——大家都举了自己的例子,试图证明这些“批评”与“自我批评”真实存在。 “批评意见”会被如实记录,直呈总办。 实际上早在2017年年底,腾讯核心管理团队便着手调研,试图“诊断”自身,并且意图进行腾讯公司史上的第三次组织架构变革。
“对自己动刀子”。 KM大讨论一个月后,2018年9月30日,马化腾在凌晨6点14分内部发出全员公开信,正式宣布组织架构升级,史称“930变革”。
之所以踩点凌晨6点14分,因为那是当天深圳气象台公布的日出时刻,意味深长。  930后腾讯的业务架构

组织架构升级与变革带来的变动,甚至“硝烟”,但是“930变革真的”凑效了吗?


腾讯KM上有迹可循,鹅厂人在结束了“五问”、“十问”甚至“天问”腾讯之后,提问陆续投射了新的变化,时间进入2019年,关于35岁焦虑、人到中年的讨论逐渐浮现。

 

《把老员工等同于没有创造力的贬值人,是否是一种舆论陷阱》、《35岁面临职场危机,应该怎么度过》、《鹅厂针对年轻员工发起的英才计划实施以来,进展如何》......

 

在组织架构变革官宣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腾讯KM上关于年龄焦虑和个人出路的讨论突然暴增。有一位匿名同事实在忍不住直问: “看了公司各种35岁的帖子,是不是之前所谓的年轻化,反映了公司产业升级失败的一个缩影?”

 

腾讯第三次组织架构升级协调整合全新事业群、全面拉开产业互联网战略背后,所带来的在人事组织上的“升级”,就是强化“干部能上能下”。

 

内部关于35岁焦虑、中年危机的帖子,某种程度上来源于此,属于组织架构变革的投射。

 

当有权者被打破了“铁饭碗”


“930变革”近一年后,腾讯内部正式发布《腾讯管理干部能上能下管理办法》,这意味着之前在KM大讨论中备受批评的“权力板结严重”,深深刺痛着腾讯上下几万人。

 

“干部能上能下”并非腾讯独有,亦并非新提法。事实上,我们从较权威信源得知,腾讯公司从2012年8月便正式推动了这一政策。


930战略升级和组织变革成为这一政策原则的“催化剂”。


自2018年9月30日开始,腾讯花一年时间,完成了10%的中高级管理骨干的“能下”,通过制度设计,这个“能下”比例每年被划定为5%,意思就是每年强制淘汰5%的管理层。

 

蓝字计划(微信公众号:NPO2020)观察到,腾讯知名员工网友Tegic(微信公众号:tegic0700)便公开描述了自己身边好几个朋友面临“被降职”。


Tegic在聊天记录中安慰“被能下”的中高干称: “把你们这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老家伙干掉,感觉我司又有希望了”。


有一组数据可以提供支撑:腾讯公司自930战略升级和组织变革后,推动青年英才晋升绿色通道,新晋升了35岁以下的年轻中干若干人,占当年所有新晋升中干的比例超过40%;新晋升30岁以下年轻总监首现;新晋升的组长中28岁以下年轻组长总量增加近2倍。

 

“能下”之后,出现“能上”,这也许才是腾讯人开始内部讨论“老龄化”的真正原因。


与其称KM上腾讯员工对“中年危机”的讨论是“年轻化焦虑”,不如说这是腾讯诊断“组织初老症”和“大企业病”的一道猛药。

 

员工们在内部KM的吐槽焦点,随着腾讯自身的改变而发生这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少人会穿透一张张内部帖子, 发现鹅厂正在起变化。


腾讯活水计划介绍漫画《小T转岗记》

腾讯的To B战略进度也以同样的姿势,开始深入每一个鹅厂人的思维。

 

随着“腾讯究竟有没有To B的基因”讨论开始,腾讯人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究竟能不能从原来的消费互联网业务领域的成功,同样实现在产业互联网。

 

KM的帖子充满了腾讯人的To B焦虑,其中一张热帖回收了一大堆“930变革”后,一线业务的真实故事,读起来“触目惊心”。

 

比如之前从来不用驻场陪同客户的程序员,因为开始服务甲方,竟然需要驻扎在客户公司度过618、双11甚至春节这种节日,“最后还被客户陪着过了自己的生日”;


有的售后员工因为经常帮客户解决问题,猝不及防收到了不得拒绝的答谢红包,拿着钱不知所措;又比如不少曾经在鹅厂内部备受宠爱的产品团队,开始产生被要求给客户道歉的恐惧所支配,惶惶不可终日......


这些都是产品为王、生于消费互联网的腾讯人转战产业互联网的阵痛。

 


一个关于英文名的2B大问题


出人意料的是,关于鹅厂人叫什么花名,在KM上就上升为一个事关企业发展的战略议题。 一直以来,每个入职腾讯公司的员工,都会起一个属于自己的英文名,即使连马化腾(Pony)、张志东(Tony)、陈一丹(Charls)这些公司创始人也不例外。
这种英文名文化,和阿里巴巴每个人都起武侠花名类似。外界解读认为,这种起名文化符合互联网公司的企业性格——平等民主处事、减少层级隔阂、便于跨部门合作。
随着战略升级和组织变革的推进,是否直呼英文名的企业文化备受挑战,工作中越来越多出现称呼“X总”和“老板”, 被一些员工认为是对腾讯价值观的变相稀释。 KM上开始陆续出现质疑:“关于同事间的称呼,X姐、X哥在渐成主流吗?”、“公司上下级称呼X老板和X总越来越多,这和五六年前以英文名互称变化挺大的!”、“拒绝惯性叫‘总’,人人都敢PK!”、“腾讯越来越社会了吗?上下都是叫老板和总了?”...... 一种全新的声音出现了。 “言必称总和老板,是我们2B业务的需要和顺应潮流的体现”,不少腾讯员工表示某种程度能能够理解称呼习惯的变化,有一线的腾讯云销售就解释称,他们去跑政府客户、国企客户的时候,对方特别在乎你的称谓是什么:——是X总?还是小X?
这是个问题,还是个“2B(To B)”问题。
类似转战产业互联网后,业务领域变化带来的冲突故事,被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内部KM上。某个大客户的云服务出现问题,三家云服务巨头同时维修,风格各异:A家嘘寒问暖服务到位、H家人海战术激情在线,而腾讯云团队只派了几个工程师到现场,尽管后端整个团队密锣紧鼓解决问题。

中国最大的煤矿企业,使用企业微信进行管理

 尽管腾讯云最终能够为客户解决问题,但是却得不到客户的理解和认同,因为只派几个人到现场,场面看起来太不重视了! 腾讯团队觉得很委屈,心想我们目标是为客户解决问题,没必要的排面只是形式主义。
但这就是“2B(To B)”的现状,如何全方位地服务客户,包括照顾客户的心态,也许都属于产业客户服务的关键,这与腾讯人之前埋头苦干,产品为王的经验大相径庭。 这些故事和冲突背后,都凝聚总结了腾讯在“930变革”之后的阵痛和改变,化作一张张的帖子,浮现在内部KM上。
表面上弥漫这吐槽、不解甚至愤怒,但实际上都沉淀成了腾讯转型阵痛期的养料—— 自我批评,自我反省,自我进化。 不过,精明的腾讯员工们最近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和总办领导一样的英文名,又开放可以注册了,比如说你也可以把英文名起作Pony,和这家公司董事长马化腾一样。
有人发现了这个秘密,把这个好消息又发在了KM上。
如今,腾讯共有4个员工选择拥有了Pony这个英文名,除了马化腾之外,其余都是普通一线员工。

从不“少数服从多数“的内部论坛


2019年,改革过去一年了,KM讨论也进入深水区。赛马机制和部门墙,成为这个阶段的重要焦点。 在过去,腾讯的技术布局更多基于各大事业群的业务需求进行规划,这样的安排不乏合理之处: 让听得见炮火声的人来决策,更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并进一步降低跨部门的沟通损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彼时所推崇的模式,是通过大中台整合所有数据,再利用算法提取相关信息,从而对内提供数据基础建设和统一的数据服务,对外提供服务商家的数据产品。
KM上腾讯人对其他竞争者的关注,开始多于过往。 抖音在短短3年时间成长为6亿用户规模的超级App,就被归功于字节跳动强大的中台与算法。
在2018年,所有的赞誉都留给了阿里、字节引领的数据中台模式,而腾讯的散养式研发,在内部更多是收到了“重复造轮子”、“重业务轻技术”类似的抱怨。 相比起”930变革“引发外部对腾讯战略布局的大讨论,在拥有数万名程序员的内部,人们更关心的反而是新近成立的「技术委员会」能够给内部带来什么改变。 新闻一出,马上有员工率先发问:“技术委员会能否真正做到以技术人员为主?”
他的观点反映了不少程序员的心声: 技术就是技术,并不应该屈从于业务。 技术委员会可以了解各事业群的业务需求,但各事业群也需要站在公司整体的角度考虑,遵从技术委员会的决定。
按照规划,腾讯技术委员会由卢山和汤道生两名腾讯总办成员牵头,各个事业群的技术负责人悉数进入技术委员会的决策圈。技术委员会下设「开源协同」和「自研上云」项目组,推动内部代码的开源和协同,以及业务在云上全面整合。
腾讯希望通过技术委员会对赛马机制进行修正,减少无效的重复开发,整合沉淀内部的技术。 两位总办成员中,卢山执掌的TEG(技术工程事业群)是腾讯内部的技术支撑部门,堪称腾讯的“神盾局”,他多次在内部表态全力支持汤道生和CSIG(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和外界恨不得一个星期就看到腾讯新面貌不同,技术委员会的宣传力度,与人们期待的并不匹配。
据悉,决策层希望低调推动这项内功的修炼,减少对外公关,并要求各事业群技术负责人尽快摸清全公司现存的“技术债”,同时展开了建设技术图谱、专属讨论区、代码社区等基础工作,HR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为支持开源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考核和晋升倾斜。 员工想象中要霹雳手段拆掉部门墙、统合所有数据的场面没有出现,以至于在变革一周年的内部讨论中,有人在KM讨论道“开源协同暗流涌动,研发效率问题重视起来了”,但也有人感觉只是“换了一下事业群的名字”、“没有感受到中台的作用”,甚至吐槽“起了无数中台”,而要求打通全腾讯的算法和数据的大有人在。 但这一次,汤道生所代表的总办在内外部表态都很坚决: 腾讯不做全公司范围的数据中台。  马化腾认为不做中台有利于用户隐私保护

这些都不难理解,基层员工站在自身工作的视角,会在KM上呼吁最大限度开源、协同、共享,最大限度提高效率;但决策层又必须有另外一重考量:这一步迈出去了,除了对业务和员工,还将对公司、社会长远有什么后果,这并非多数基层员工所能观察得到的。  “KM从来都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民主集中制。”有腾讯员工概括道。

科技向善成为了键盘上的焦虑


民主集中制,也体现在“科技向善”概念的首次公开——KM上大家集中一脸懵逼,啥?


“科技向善”这个观点,最先由张志东在2018年一场演讲中提出。

 

这位身家千亿却开着10万元大众宝来上班的IT男,亲手搭建了QQ的架构设计并能够沿用至今。凭借务实低调的作风,他在拥有数万名程序员的腾讯被尊为“大师兄”。

 

当年正是张志东有感于诸多大企业随着人员膨胀后导致文化稀释、沟通断层等问题,下令创办KM,并规定除非人命案件,内部任何人都无权要求KM部门提供匿名发言人的身份信息。

 

在张志东看来,KM是弥合大公司内部鸿沟的理想工具,尽管已经退休,他仍保留着终身荣誉顾问、腾讯学院荣誉院长的身份,每个月会去看两次乐问,十几年来累计回答了两百多个问题。

 

时间来到2019年,马化腾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腾讯优图借助AI找到失踪儿童的新闻,配语是:科技向善,我们新的使命和愿景。


同年11月,腾讯在21周年司庆上正式宣布将“科技向善”加入到公司使命愿景。


在腾讯帮助下,科研团队进行的沙漠化治理项目

短短一年时间,这四个字从“倡议”迅速升级为“使命”,在内外部都掀起了一场关于什么是“科技向善”的大讨论:


“怎么做才是科技向善?”


有人从实际业务出发,希望公司的软件不要效仿同行硬塞全家桶、续费不要做默认、消灭暗扣的扣费点......


也有人认为公司应该不仅仅是对产品细节小修小补,而是关注AI算法被滥用、用户隐私遭到侵犯、科技适老化建设严重滞后等社会性问题。

 

但也有员工担忧,这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使命愿景,会给腾讯带来无妄之灾:


“腾讯的「科技向善」和谷歌的「不作恶」差别很大......稍有不慎,你的行为就会被诟病不够“向善”,给业务捆上了道德的枷锁。”

 

果不其然,这个四个字很快成为内部灵魂拷问的必备词:


微信接槟榔企业广告,是否科技向善?


我厂新剧的设定,符合“科技向善”价值观?


科技向善,某些部门真的有在做吗?


广告多到影响用户使用,说好的科技向善呢?

 

每当问题出现,相关业务的总经理、总监免不了在内部公开道歉并承诺整改。

 

渐渐地,“科技向善”成为悬在所有腾讯员工上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上到决策层、下到基层员工,“我死后管它洪水滔天”的做法不再可取,因为一旦被外部曝光和内网责难,丢的不仅是个人,还是整个部门的脸面,甚至还将被全公司通报批评、接受处分。

 

腾讯素有偶像包袱。


外界流传“微信监听用户聊天来匹配广告”的谣言屡禁不绝,多次辟谣无果之后,张小龙竟下定决心推出自有输入法, 防止第三方输入法将用户信息收集后泄露和售卖。

 

但对于许多腾讯员工而言,内部和外部看到的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腾讯:他们在朋友圈、公众号时常可以看到身边同事转发的很多公司的正能量新闻,而在微博、知乎、抖音上,人们对腾讯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抄袭竞品、未成年人游戏等陈年老调上。

 

许多员工在KM中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首倡科技向善的腾讯,在外界口碑如此糟糕?

 

这样的烦恼,并非腾讯员工所独有,在全球范围内,包括Google、Facebook、苹果、亚马逊等科技公司,以及国内的阿里巴巴,都面临着如何与社会共处的难题,人们对于科技巨头的不安和不信任,和百年前面对石油、钢铁托拉斯如出一辙,在国与国之间蔓延开来。

 

一个首次被提问的热门词汇


2020年春末,腾讯的股价从2018年的谷底翻了一番,曾经的“腾讯没有梦想”和“背水一战”,都成了茶余饭后的冷笑话。


2B(To B)的质疑逐渐消散,新的矛盾暗流汹涌。


这也正是刘炽平所挥之不去的疑问:腾讯公司的战略蓝图当中,“仿佛少了一块”。

 

那个春天刚刚过去的全民战疫,给他带来了新的启发:在人心惶惶的2020年1月27日,腾讯受命紧急开发健康码,在内部贴出一份技术志愿者招募令,迅速获得数千员工响应。

 

整个疫情期间,腾讯有12000多名员工直接参与到了各式各样的战疫中来。

 

在此之前,拥有6万名员工的腾讯内部,要想推动如此大规模的线上协作,往往免不了合议、争执、妥协甚至流产等流程。但在公共利益面前,那道曾经备受诟病的“部门墙”居然神奇地消失了,KM上的提问,不断在互相寻找协作。

 

“微信生态可以为疫情做些什么?”


“腾讯公益能在疫情上尽什么力?”


“游戏部门是否应该推出传染病教育游戏来践行科技向善?”


“个人以及公司能为疫情做些什么?”

 

一方面是“战时状态”激发出的创新能力,健康码、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都在疫情期间大放异彩,不仅在外部缓解了腾讯的口碑压力,也在内部KM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一方面是社会对科技平台的期待和监管在层层加码,过去企业按比例投入一定利润参与公益的路径已经过时。


检查微信健康码,已经成为社会常态

在马化腾看来,如果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所作出的贡献之间,没有合理的比例,是不可能往上生长的。

 

随着KM上关于社会价值的讨论越来越多,2020年秋天,「社会价值」开始成为重要的战略议题,列入到腾讯决策层的讨论中来。

 

2021年4月19日,腾讯再次启动战略升级,提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并宣布将为此首期投入500亿元设立“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对包括基础科学、教育创新、乡村振兴、碳中和、FEW(食物、能源与水)、公众应急、养老科技和公益数字化等领域展开探索。

 

如果说“科技向善”是一句偏理想主义的口号,新战略、新部门的成立,昭示着腾讯要真刀真枪干一场了。

 

KM上一堆关于“如何向善”的提问,已经给出答案。

 

SSV新部门负责人陈菊红的企业微信和KM很快就被毛遂自荐的员工轰炸,“凌晨一点了,都有同事小窗问我:你们那儿还要不要人?”


腾讯全员很快收到了内部开放活水(注:活水是腾讯内部重新应聘换岗的特设制度)SSV的邮件邀请:产品经理、运营经理、项目经理、后台开发工程师、数字化解决方案架构师......

 

键盘侠的自省就是0前那个1

“科技向善”听起来非常浪漫主义。

 

截至今天,腾讯人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在KM上提出了38322条问题和看法。腾讯人对“向善”的疑问和思考,甚至超越了对饭堂菜式、升职加薪的花式重视。

 

这也包括腾讯总办领导、集团首席探索官网大为。网大为英文名叫做David Wallerstein,中文名的意思据说“网络上大有可为”。


2021年6月第一天,网大为在KM上问大家: “为什么要敢于坚持与众不同”?


网大为回想起2000年,他刚来到腾讯的时候,这家公司只有45个人,当时马化腾赶在互联网世纪泡沫崩盘前拿到了一笔救命钱,当时所有人的目标都很简单:让腾讯活下去。

 

时过境迁,20多年后的腾讯已经成为了人们眼中“稳定”的大公司,而网大为也体察到了一些变化:


10年前他进去电梯,很多员工会笑着跟他打招呼聊天,但从五六年前开始,公司电梯里没有人跟他说话了。


他问身边一位同事:“你在腾讯是做什么的?”


对方感觉很诧异:“你是什么意思?”

 

这件外人眼里,问一位同事从事什么岗位,也许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如今却变得陌生起来。

 

这个变化对网大为触动很大,他在六一儿童节这天,明白了腾讯公司已经无可避免地长大:人们各司其职,分工细化,却也无可避免地遭遇沟通障碍和文化稀释的问题。


9万多人的腾讯,工作奋斗在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加之在线化办公的普及, 如果没有共同驱动的核心价值,它将会沦为一台层级分明、没有人味的巨型商业机器。

 

KM上近十万腾讯人,这么多年来的撕逼讨论,艰难地维持、证明自己——我还是那么腾讯。

 

在刚刚结束的腾讯志愿者大会,这位首席探索官(CXO)在访谈中提到了他对企业文化的关注。


在他看来,把科技向善作为使命愿景,关心人、关心地球,在这个基础上提供产品和体验,才能吸引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才,才是腾讯接下来的生存之道。

 

钱没有了可以再赚,业务瓶颈可以突破,利润少了可以创造,但如果腾讯人不再像腾讯人,失去了自我质疑、自我反思和自我革命的企业文化,则失去了无数个“0”前面的那个“1”。

 

凌晨1点,马化腾给KM上网大为这篇访谈来了个一键三连:点赞、收藏和评论。








相关 [十万 腾讯] 推荐:

十万腾讯人,自救1000天

- -
作者 |  蓝字原创首发 | 蓝字计划. “在腾讯就没有生活,真的是理应如此. 5月29日凌晨1点39分,一条发布在腾讯内部论坛KM的帖子,犹如沸水泼油,炸出了三万多只鹅. 这位匿名提问者控诉道:在IEG旗下光子工作室(“和平精英”是其代表作)的家属,加班已经常态化. ”一位愤怒的妻子,点名责问相关部门:对加班严重的部门能否进行警告甚至强制措施.

腾讯的内涵图

- keeno - 阿禅日记
2011年5月31日10:33,腾讯QQ 浏览器首页的截图如下:. 内涵关键词:释放、aiww、64. 1小时后,腾讯将图片替换掉了. 对这位如此有内涵的经理或编辑或设计师致敬. © Jason Ng for 阿禅日记, |. 不要用中国手机号来找回Gmail密码.

腾讯电商帝国

- 以外 - 互联网的那点事...
腾讯宏伟的电子商务战略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5月30日,腾讯正式对电子商务业务的内部组织架构进行重组,机构更加复杂全面的电子商务业务线取代了原来的电子商务部,同时进行近十位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位变动及内部人员的调整. 同时,腾讯一直在电商领域全面出击,通过投资进行战略布局. 从今年年初至今,腾讯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战略入股了数家电子商务企业,包括已经对外公 布的好乐买、易讯、F团以及数宗尚未对外公布的收购案.

腾讯CMEM的PHP扩展

- duyue - 平凡的世界
最近公司在做相关的业务,由于Memcached协议缺少返回码,为了保证业务数据的安全性,不得已只好自己写个扩展来实现需求. 基于memcache扩展的2.2.6的稳定版开发而来. 代码已经开源,有需要的朋友请拿走,License是PHP License,请自觉遵守. 项目主页:http://code.google.com/p/cmem/.

腾讯:变局前夜

- - 互联网的那点事
8条业务线,20座城市,20000名员工. 做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腾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管理挑战. 2012年4月12日,网易发布的一则公告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反响. 网易称,旗下重要产品——新闻客户端遭到腾讯抄袭. 腾讯当天上架地新闻iPhone客户端2.0版本在产品整体布局、跟帖页面、图片浏览页面的设计几乎与网易新闻客户端的相关功能和设计完全一致.

抄袭,腾讯 和 产品

- - 黄小肆依旧在理性与感性里挣扎
作者:陈皓 很早就想写这篇文章了,只是想法比较零碎,所以一直没有成文,这两天觉得思考得比较成熟了一些,所以把我的这些想法整理下来,欢迎大家一起和我讨论. 首先,先表达我的立场,我对抄袭的立场持BS和痛恨的态度,尤其是 那些C2C的网站,痛恨这些国外有什么就山寨什么的做法,尤其是那些连界面都不改,像素级的抄袭,连CSS和img都是一样的,更甚者,连图片都链接到抄袭源的网站去了,连源代码都抄的行为,比如: 腾讯抄新浪的代码, 新浪抄twitter的源码.

腾讯的产业长征

- - 今日话题 - 雪球
腾讯的2B问题,最近引发了无数讨论. 把这些讨论总结一下,无外乎就是三个问题:B端市场的产业升级+技术革命,腾讯到底还要不要参与. 刚刚,腾讯时隔六年进行了重大战略升级与公司架构调整,调整后的腾讯,保留了原有的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微信事业群(WXG);新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和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

温州动车劫——媒体封面_腾讯新闻_腾讯网

- Robert Mao - 牛博山寨 编辑推荐

腾讯陈军:腾讯云平台与技术实践分享

- Sepher - 服务器运维与网站架构|Linux运维|互联网研究
[第三届中国云计算大会]2011年最受瞩目的IT业界盛会——第三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于2011年5月18-2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大会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联盟承办,CSDN网站、《程序员》杂志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协办. 5月20日,在第三节云计算大会分论坛二“云计算平台与应用实践”中,腾讯网络平台部技术总监陈军带来了主题为《腾讯云平台与技术实践》精彩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