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谱论“知乎”

标签: 未分类 | 发表时间:2011-07-04 20:28 | 作者:采铜学心录 oxygen
出处:http://xuexinlu.blogbus.com/

引言: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为了让自己“读懂”知乎。知乎是一个颇有吸引力的产品,甚至一度转移了我对微博的兴趣,由此我更想搞清楚知乎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当然谈知乎很可能就是在谈Quora,可惜我还没用过Quora所以没有发言权,所以只能就知乎作一番分析。

 

一论:知乎是一种混合网络,由个人结点和知识结点两种结点构成

这种网络结构的成因是由于一个大胆而有趣的设定:用户既可以follow“人”,也可以follow“问题”和“话题”。下图展现了这种结构:




个人结点(或称为社交结点)就是活跃于网络中的用户;而知识结点包括问题结点和话题结点两种,且一个问题结点既包括一个问题也包括该问题下的多个回答。社交结点可同时与问题、答案和话题产生信息交互,如下图:

 


在该混合网络中,个人结点与知识结点、知识结点之间以及个人结点之间有着丰富多元的信息交互,下图归纳了网络中主要的信息传递活动:



 

与维基百科、百度知道等其他类型产品的一大差异是,知乎中结点之间的信息交换是双向和持续的,这使得知乎的网络系统中,信息流的传递更加频繁也更具传染性。

 

二论:受益于网络机制,知识结点可以自动生长

这是一种类生命机制:每个知识结点可从网络中持续不断地吸收知识养料,同时又能把这些养料进行组织和优化。“吸收养料”是因为每一个知识结点都可通过关联的话题和人等中介让更多的人看到,吸引他们来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答案;“组织和优化”指对答案的投票机制,以一种自组织的方式把最优秀的答案凸显出来,同时“没有帮助”功能又可以把劣币淘汰。

 


 

 

三论在功能层面,个人结点相当于一种特殊的知识结点,更进一步说,是“伪”社交结点

用户在知乎上的行为几乎全是知识相关的行为,用户做其他社交活动的权利被极大限制。在混合网络中,一个个人结点中起到的作用除了贡献知识以外,就是引发关注他的用户与更多有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发生关联,使网络中的link数量快速增加,这种作用是与“话题”类似的,因此可以把个人结点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结点。因此我画了下面这张图,把用户也抽象成了一种知识结构,放置于整个知识层级之中:


 


不仅如此,随着使用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知乎中的个人结点实质上是“伪”社交结点,而知乎其实是一个“伪”社交网络。我的依据有以下两个方面


同样是可被关注的对象,“人”、“问题”、“话题”这三者在系统中不是等权重的,“问题”最为重要,而“人”和“话题”则次之。

何出此言呢?我们看最新动态信息的组成结构里,每一条信息的标题都是非常醒目的“问题”,尽管这条信息可能是由某个被关注用户的行为所引发的,但其展现形式都是问题主导。这说明“问题”才是知乎中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结点,并非“人”。

 

更直接的证据体现在“通知”和“动态”的区分上。通知是一种强推送的形式,而动态是一种弱推送的形式,强弱之分暗示了产品设计者对信息权重的设定。我刚用知乎时最纳闷的就是什么信息会在通知中出现,什么信息会在动态中出现,始终找不出背后的规则。用了一段时间后才慢慢悟出来,两者的区别在于(大体上):


“通知”中的信息:与我关注的“问题”有关的所有新动态

“动态”中的信息:与我关注的“问题”“用户”“话题”有关的所有新动态


比如说我关注了“李开复”,那么李开复回答了什么问题,系统并不会通知我;但是如果我关注了问题“李开复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影响力?”,那么所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会通知到我。从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问题”在系统中的权重远大于“人”。

 

社交的种种激励因素和互动方式在知乎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简单列举几点:

1)不能上传图片

2)回答中显示的头像很小

3)不能对回答的评论进行评论

4)用户的profile极其简单,连性别都不用填

5)……

 

这些约束说明:知乎不骑墙,它并不是既想做知识网络又做社交网络,它很清楚自己想干什么,就是做大做好知识网络。社交网络在整个知乎系统中的地位是从属性的,是手段不是目的。

 


总结:知乎到底想干什么?还有哪些软肋?

知乎的野心是建立一个庞大、无边界、迅速反应的自组织知识网络,这里“自组织”包含两个方面:1)结点和链接自动、快速、合理地增加;2)结点内容自动、快速、合理地丰富。而网络的主导结点是“问题”,从属结点是“人”和“话题”,这两者都是为拓展问题结点数量和丰富问题结点内涵而服务的。所以说虽然“人”和“话题”是次级结点,但它们却是整个网络系统的两大动力引擎,知乎未来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建立起完善的话题体系和完备的专家系统。

 

那么知乎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呢?这里我不想从界面的角度来分析,这方面的小改进点肯定有不少,比如很多用户抱怨的搜索框的问题,而是想仍旧从网络的机制这一深层视角来看。我认为知乎目前最大的一个机制设计缺陷是:现有的机制更有利于旧问题结点而不利于新创建的问题结点,使得这些新结点不能快速进入知乎的知识网络体系,建立足够的联结,以享受网络从四面八方输送过来的知识养料;说得更直白点,新提出的问题不能快速地得到解答。为什么这么说呢?正如前面已经分析的那样,“通知”的信息都是和已被关注的问题有关的,这些问题自然是老问题,而如果此时有人提出个新问题,其他用户是不可能在“通知”消息中得到的,只有可能在“动态”中看到。问题就出在这儿:如果你已经关注了很多问题,那么每次登录知乎看到的新通知就有很多条,强推送的通知信息会把弱推送的动态信息淹没掉,对付通知就足够,你根本无暇在动态中发现那些新问题,你被迫关注的信息总是那些老问题。设想一下,如果知乎改变策略,把“人”和“话题”的权重设置成和“问题”一样会出现什么情况,那么一旦被关注话题或者被关注人添加了新问题,用户就能被通知到,那么新问题被迅速解答的几率就大增。当然这样的话“通知”就过于臃肿庞大了,因此一个折中的改进是:仍旧保留“人”和“话题”的低权重,但留个口子:凡是被关注话题或被关注人新添加的问题统统归入“通知”,余下其它有关“人”和“话题”的动态信息仍归为“动态”。这样的话,新问题结点和老问题结点就被置于同等的优先级上,一方面新问题结点由于被关注人或被关注话题的"引荐"被更多用户所发现,得到快速的解答,另一方面老问题结点内涵的每一次丰富都能让关注它的用户受益,从而使得知乎的知识网络更加合理和高效。


收藏到:Del.icio.us

相关 [网络 知乎] 推荐:

网络图谱论“知乎”

- oxygen - 采铜学心录
引言: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为了让自己“读懂”知乎. 知乎是一个颇有吸引力的产品,甚至一度转移了我对微博的兴趣,由此我更想搞清楚知乎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 当然谈知乎很可能就是在谈Quora,可惜我还没用过Quora所以没有发言权,所以只能就知乎作一番分析. 一论:知乎是一种混合网络,由个人结点和知识结点两种结点构成.

SNS关注机制讨论:网络图谱论“知乎”

- Chin - 互联网的那点事
引言: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为了让自己“读懂”知乎. 知乎是一个颇有吸引力的产品,甚至一度转移了我对微博的兴趣,由此我更想搞清楚知乎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 当然谈知乎很可能就是在谈Quora,可惜我还没用过Quora所以没有发言权,所以只能就知乎作一番分析. 一论:知乎是一种混合网络,由个人结点和知识结点两种结点构成.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人脸识别的原理是什么? - 知乎

- -
OpenFace中实现人脸识别的pipeline. ,这个pipeline可以看做是使用深度卷积网络处理人脸问题的一个基本框架,很有学习价值,它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输入:原始的可能含有人脸的图像. 输出:人脸位置的bounding box. 这一步一般我们称之为“人脸检测”(Face Detection),在OpenFace中,使用的是dlib、OpenCV现有的人脸检测方法.

社会地位即服务, Status as a Service (一): 社交网络是一种 ICO 行为? - 知乎

- -
(阅读时间: 大约 30 分钟). Eugene Wei又发了一篇长文,. 抱着好奇,我打开了这篇文章,一看就是 3 个小时. 这篇文章其实是对社交网络的分析. 凭良心讲,称之为有史以来对社交网络最全面、最牛逼的分析,并不过分. 隐形的渐近线》才开始关注他的. 前文大约 1 万字,这篇文章是它的 2 倍.

知乎 HBase 实践 - 知乎

- -
HBase 是一个基于 Hadoop 面向列的非关系型分布式数据库(NoSQL), 设计概念来源于谷歌的 BigTable 模型,面向实时读写、随机访问大规模数据集的场景,是一个高可靠性、高性能、高伸缩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在大数据相关领域应用广泛. HBase 系统支持对所存储的数据进行透明切分,从而使得系统的存储以及计算具有良好的水平扩展性..

知乎问答

- - 人月神话的BLOG
没有编程经验的,至少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才能胜任软件产品的需求分析工作. 在这里首先要注意编程经验和懂编程,编码和软件工程是两回事情. 举个例子你没有在生产线做过工人,但是不代表你不可以了解一个产品从原材料开始如何从生产线生产出来的. 你可以当生产线去参观和学习,当然如果你能够在生产线实习一段时间印象更加深刻.

知乎的困境

- zhengyun - 无网不剩
为什么有的照片拍出来建筑物是倾斜的. 陈奕迅的『爱情转移』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iphone4升级到ios5 beta3后,可不可以降到4.3.3. 第一反应是到知乎提问,且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满意的答复,那么知乎就成了. 其实从产品上是完全可以应付的,最难的是用户为什么要来这里提问. 如果我有iphone4,第一反应肯定是去weiphone.

知乎产品体验报告:于知乎,你真的知乎?

-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对于“知乎”,你真的知乎. 一份关于“知乎”的全方位产品体验报告帮你了解知乎. 系统版本:6.0.1MXB48T. 体验时间:2016.12.3-2016.12.9. Logo:以代表诚实、信赖、知性的蓝色为底色,以“知”字作为产品标识,特别是对其右侧的“口”做了仿对话框的改动,点明知乎是汇聚智慧的知识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