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类网站的矛盾与可行之道
编者按:本文来自孙鹏翀的投稿,点这里访问他的博客。
自半年前类Quora网站 “知乎(zhihu.com)” 内测以来, 国内多家互联网公司也陆续推出了针对不同市场细分的问答类产品. 诸如百度旗下的 ”新知(xinzhi.com)”, 人人旗下的”车问网(chewen.com)”, 类Formspring网站“米饭(mifan.com)”, 类Stackoverflow网站”StackPoint”和”SegmentFault”, 以及升级到2.0, 并且与百度进行合作的国内第一家社会化问答网站”啊烦题(rfanti.com)”. 在2.0的概念上, 好似只缺少基于LBS问答类网站. 不过参照国内同行的开发速度, 和海外近期相关产品的走热, 比如: Localmind(36氪报道链接), Crowdbeacon, AskAround, Loopt, Askalo等等, 国内LBS问答类网站的亮相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
按照keso的说法, 百度知道类的第一代产品是快餐, 知乎等第二代产品是私家厨房. 只是国内的现状是快餐质量低下, 而且也不快, 无法解决即时需求. 私家厨房味道虽好, 但是不是必需品, 也不保证人人都有. 在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来, 前者生产未经验证信息(information), 后者主要生产知识(knowledge). 根据Michael Polanyi 对知识(knowledge)的分类, 有显性(explicit)和隐性(tacit)之分; Wikipeida, 互动, 百度百科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的检索服务. 对于基于包括个人经验, 观点看法, 以及技能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问答网站, 则要指靠少数专家级别的用户输出贡献.
与米饭网的双向互动不同的是, 实名制的知乎带有明显的地位不均等, 而且级别高的用户往往是知识(knowledge)的提供者, 而不是消费者. 然而现有的机制很难提供一种对专家用户的答题激励措施. 而且他们时间更加宝贵, 同时难以和用户产生双向互动(Fig1). 提问的新手用户短期内又难以成长. 随着圈子的扩大势必会造成问题回答质量下降.
而保持网站社区的活跃度和用户之间的粘度, 需要引入机制提高专家用户的积极性. 对系统提供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专家用户补偿有以下几种可行的方式:
A、建立商业生态关系,在提问者行列中定位具有解答专家的潜在客户.
B、解答专家的利润分成(广告商的引入等)
C、解答专家的利润分成(knowledge application: 问题解答等知识产权的外部应用)
D、解答专家的利润分成(knowledge transfer: 特殊问题的有偿回答)
E、引入虚拟(线上), 或真实(线下)评价体系
另一方面, 单单建立在共享 (其实并不平等, 仅仅是高端用户的共享, 而低端用户认真的作答往往也没有影响力) 体系之下的问答网站, 尤其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共享只能存在在一个相对封闭, 专业化程度高, 且范围窄的小圈子. 但是这样小范围内的需求也是很广泛的, 在互联网上的各个细分领域, 如医药, 健康, 能源, 书籍, 电影, 音乐, 都会需要一个”有来有往”不对外的私家厨房. 与其说问答类网站是时代的心思想所造, 还不如说是由于科技技术的进步, 他慢慢取代的也许就是当年红极一时的论坛BBS.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