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生意
前些日子网上盛传某联盟的按月分成数据,其中番茄花园、雨木林风的分成都高达百万。有人惊呼:原来做盗版软件这么赚钱。也有人质疑:他们怎么可能赚这么多钱。他们确实很赚钱,简单说,这就是流量生意。
为什么几乎每个巨头都有一个“网站联盟”?
为什么Google当年愿意付费推广Firefox?
为什么,推广Firefox、自己做Chrome的同时,把微软当作对手的Google还特意提供“优化的Internet Explorer”?
你可知道,Firefox背后的Mozilla公司也很赚钱?
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流量”上面寻找答案。
不论是百度、Google这些模式已经成熟的广告平台,还是淘宝这样表面慷慨免费背后广告收钱的平台,总需要先有流量,才有人或者企业来投放广告。那么流量哪里来?相当一部分来自其自身的知名度,使得用户会主动访问。还有一部分可能来自SEO:比如很多人用Google搜索发现百度知道排在第一。剩下的,就要出动自家的联盟部门购买流量了。
网站联盟就是用来购买流量的,这些流量会被广告平台“高价卖出”,赚取差价。很多个人站长会在网站上投放Adsense广告,根据Adsense披露的分成比例,每当站长Adsense内容广告收入$1,Google可以拿到大约$0.47。对Google来说,稳赚不赔;对手握流量的站长来说,这是生财之道。不仅内容广告可以让Google获取流量,搜索框、关键字链接一样可以。
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财报上,会有“流量获取成本(TAC)”一项。这可不是指向电信运营商购买流量,而是指本文提及的,从外部购买流量的成本。
番茄花园装机量很高,手中就有大量流量可以出售。仅在一家联盟获得的分成就高达百万,实际收入远高于此。工具条是另一个战场,Google花钱推广的Firefox,每次下载Google最多只付出$1(多数时候都是$0.1甚至$0.01),但可以将Google工具条内置,用户点只要几次广告就能回本。Google提供IE下载也是同样原因。
Mozilla基金会本是一家NPO,后来发现做浏览器还是挺赚钱的,于是注册了Mozilla公司以方便打理。挺赚钱的原因,也无非就是倒卖流量。
其实流量生意是皆大欢喜的事儿,但放到国内的互联网,就总和恶意劫持、作弊这些东西分不开。这,也算中国特色的流量生意吧。
另外,对广告平台来说,如何将流量更好地变现,是一个持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