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流程管理与用户研究

标签: 吐槽 流程管理 用户 | 发表时间:2010-09-19 23:49 | 作者:纯银 Hu DongHai
出处:http://firecacada.blog.163.com

写完才发现东拉西扯得厉害,忍耐一下下。扛不住的话直接从分割线×2开始看吧。

上周刚听说公司里一个八卦,有人很严肃地讲,对同事还是要深入了解才能下定论,比如你看郭子威,其实他也是会笑的。

晚饭的时候,跟同事讲此八卦自嘲,有小姑娘补充道,我刚来的时候听见人讲,哎呀今天我跟郭子威打招呼的时候,他竟然冲我笑了一下,真开心。

看来我已经化身为铁面人一类,有张肃杀脸的怪叔叔。这显然不是真相。真相是老子年过三旬,还是一个性情中人。只不过在工作状态下严肃得很,又常不顺心,所以脸上常带煞气。

前些日子苦闷,写了篇杂念发发牢骚。憋不住的时候就biubiubiu,一贯如此,从不顾忌形象。牢骚发出来立刻痛快了,如腹泻一般,未必是凄绝的哀鸣。结果收到各路神仙的指点,教我人生态度的居多,也有教我如何做人的。看了十几条箴言,只有一个人用提问的句式问我为何惨到这般境地。其余神仙皆铁口直断。然而大罗金仙们,你们中可有一人对我的处境有半分的了解?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上来就指点迷津,不装逼会死吗?会死吗会死吗会死吗?

有个基本的道理是,在评价一件事情之前,你最好对这件事情有比较完整的了解(评价另一个人也一样)。所以我从来不写时评——虽然写时评很容易红。因为一则IT新闻刚出来的时候,信息不全,我很难作出靠谱的判断,最多表达一个不偏不倚的态度,再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屁话。何必呢?

除了“被授锦囊”之外,最近还连续遇到几件事情,都是在对相关信息所知甚少时妄下断言。有的一笑置之,有的惹我发火。有人做完整套方案还不知道竞品的规则是什么,有人在错漏百出且支离破碎的资料背景下教我怎么做产品。好像他们下一个决定,完全不需要情报支持似的,单单靠自己睿智的大脑就可以一刀劈开迷雾……可能是阿基里德转世,泡个澡都能发现真理。

——————吐槽结束的分割线,严肃的阅读者可从这里开始——————

说到真理,我在20来岁的时候便已领悟了其中一个:所谓商战,大多是信息战。大到市场格局、竞争动态,小到项目背景、团队特长,谁能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就更容易做出准确的决断。四年前曾有新浪xx频道的编辑来问我们xx频道的编辑,刺探公司的频道人员架构。反问之:你打听这个做什么?对方洒然一笑:不讲也没关系,但如果你觉得这事不用保密,我回去就有不少的奖金可以拿。

这个小段子后来内部流传,我很吃惊,人家的情报战真是全民皆兵。对头!只有在重视信息获取的基础上才能避免拍脑袋瞎决策——哪怕拍的是一颗IQ200的脑袋。近十年来,我所见大多数的失败,以及我自己大多数的失败,事后回顾,都可以归咎于资料准备的不充分。有时候是市场没摸透,有时候是公司的支持程度和团队的执行能力没摸透。当时急急忙忙地作决定,以为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结果连过河的路线都选错了,湍流下水,终成浮尸。

说回正题,做一个产品项目,有哪些信息收集是必备的呢?第一是你对团队经验和特长的评估(包括支持部门),自下而上地进行项目评估,否则很容易被木桶效应拖垮。第二是竞品分析,尤其是竞品中的用户行为分析,多耐心数数,用数字来立论。第三是用户需求分析,主要通过IM访谈的方式,其次是电话访谈与问卷调查。第四是可用性测试,寻找交互漏洞。第五是数据统计分析。第六是用户反馈分析。

这六点讲出来真是臭不可闻。所谓口号,大多光说不练,如同一屁。口号必须转化为要求,要求再细化为流程,流程配合严密的监督,监督背后有奖罚作为制衡手段,才能过滤口臭,产生实际的效果。

讲讲我踩雷志坚,痛定思痛后的做法吧。从调研期开始,必须有一份简要的调研总结,包括竞品观测、问卷调查与用户访谈,向我当面通报。如果竞品观测中缺乏足够的用户行为分析,或问卷调查不够周全,或用户访谈的样本不足,我就不会看下阶段的具体策划,连策划思路都不想听,回去补课,先补足资料再说。

对于中型模块,调研期通常是2周,之后画一张模块框架图,列举所有的策划运营要点,从中归纳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有把握拿下关键点后,再开始从线框图到交互原型的设计,这个过程中与至少一名策划运营同事讨论方案,与程序员讨论技术可行性,定稿后拿到我这里来当面确认。上述流程如果没跑全,我也不会看具体策划——回去补课,先补齐流程再说。

最后到了我审核策划这个地步,已是清晰的交互原型,包含所有的分支路径与交互文案。不追求保真效果,能看懂就行,但必须采用正式的内容填充原型。时间允许的话,我审核的同时会邀请对应主程与QA一起参加,从技术角度提出意见,共同确认。随后提单视觉设计,同步完成需求文档,整理数据统计项,并组织开发团队的需求确认会。

以上的流程管理,听起来相当的大路货,其实它就是个大路货。唯一值得讲的是,设置了调研期和策划期的两个check point,设卡收费,如果在资料提供和内部协作上没达到要求就不准通行,时间损失则由策划人员自负责任。换句话说,通过监管流程节点来督促团队作好策划准备。虽然对监管者的依赖性很大,总比喊完口号就放任自流好。如果我做不好监管,也是自掌耳光,怨不得他人与环境。

Boss有句话说得很好:“先保证自己做正确的事情,再去提高做这件事情的效率。”飞快地上一个错误的功能,这破事儿我又不是没干过。所以宁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按此流程,如果深入调查了5个以上的竞品,拿到1000人以上的有效问卷回复,访谈大约10人并保证样本的分布合理,提出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法,最终的原型设计又经过了策划/运营/开发/QA在内的不低于5人的共同讨论,是不是靠谱程度就会高很多呢?(参考《策划流程一枚》

当然,以上仅限中型以上模块。小的调整不必这么麻烦,但思路上是相通的。我审核时经常连连追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你自己的判断还是用户需求?你怎样才能证明这个设计来自用户需求?”回答不上来就过不了关,继续补用户访谈研究,并提供数据统计与聊天记录以资验证。

用户访谈当然也是有要求的。先拟定访谈提纲,尽量少询问他需要什么,而是根据对产品的理解,询问用户的使用习惯/路径/目的,对某个功能/界面的理解和满意程度。简单来说,就是了解他已有的行为与感受,而不是去启发他对未来的设想——后者多不靠谱。即便非询问用户需求不可,也把重心放在需求动机上,而不是简单地问“你是否需要这个?你是否喜欢那个?”多问几次“为什么这样想?”真正有价值的必然是用户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习惯。

我最近下了一个狠心,趁着策划运营团队大换血的关口,把对目标用户群的理解深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用户研究”单项占15%的考核权重——依据是我对调研期和策划期的两次审核,以及运营组每人每周的访谈通报。如果这项不过关,不论别处再怎么出色也过不了试用期。我之前吃够了亏,又狠不下心,这回一定要以用户研究为基准来组建团队。因为交互设计、功能策划等技能都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但如果你沉不下来研究用户,往往是性格上的障碍,再过三年五年也无法克服。

——————废话结束的分割线,以下内容的可读性相对较强——————

在这个行业里,产品设计人员(含PM)常见有七种声音。
1、我自己就是典型用户,身边还有不少的用户朋友,所以用不着特意去研究用户。
答:以偏概全就是这么发生的。

2、多观察用户行为就可以了,不是一定要语言交流才算研究吧。
答:你看再多AV,也抵不上春宵一炮。

3、向乔布斯、扎克伯格和亨利福特学习,不要去一味跟随用户需求,而是用品质和创意去超越他们!发掘用户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渴望!
答:原来你是个天才,失敬,失敬。(默念傻逼两个字)

4、用户研究很好,但我找不到有效的样本,很担心因为样本错误而被用户误导。
答:难道你对样本的采集和分析没有一点判断力么?这么讲的人,很多是怕自己的判断和用户反馈不一致,输不起,所以宁肯一拍脑袋。

5、用户研究很好,但该不该我来做呢?是否由更适合的专业人员来做呢?我啥事都干,是不是效率很低,变成了一个打杂员工呢?
答:你不干谁干,指望吃别人消化过的二手食品来增加自己的营养么?别摆谱摆架子,幻想自己只做“高技术含量”的事情,把繁琐重复的用户研究工作丢给别人,把用户研究的责任推诿给公司。

6、用户研究很好,嗯,很有道理,嗯,非常有价值。(但就是拖着不做)
答:懒鬼一砣。

7、用户研究很好,我要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安排到每周的任务排期里去。
答:好孩子,你一定会成功的。

其中前六种声音,就我所见,占了98%的比例。这也可以侧面证明,为什么国内每年的产品成功率不足2%。大家其实在不断地拍脑袋,预测需求,发明需求,或是盲目跟随其他产品,而不是跟随自己的目标用户。怎么可能不失败?

我两周前去北方城市出差,两天走访了3个商家,内部又开了4场会,了解其他30个商家的走访记录,对于营销细节仍感到踌躇。直到离开前天晚上,安排了一对用户在星巴克见面,短短的一小时访谈却对我震动极大,有些举棋难定的事情,走出星巴克立刻就下了判断。这个段子听起来很神奇,其实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样本,他们只是一对健谈的夫妻,因为刚买完东西,记忆犹新,能够将自己的消费心理与过程详细地描述出来,令我如获至宝!

要知道,产品设计人员都有个共同点,从严谨的逻辑角度出发,充分推测各种用户行为的可能性。做一个功能,往往要考虑到10种可能的反应。然而孰大孰小,孰轻孰重?怕是扯不清楚,最后只好面面俱到,也使自己变得平庸,甚至有可能因噎废食,颠倒重心。用户访谈的妙处就在这里。当设计人员直接面对用户,真实情景下的用户表述极具感染力,往往能帮助你从沙盘里走出来,在情感上理解“他们的”亲身体会。打个比方,你是个处男,之前只看过黄色小说,心里有很多美妙的想象。直到有一天偷看邻家的房事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顺序和位置是如此这般……

是的,只有通过用户访谈,才能帮助我们摆脱空想与矫情。访谈的结果并不是用户告诉你“我要这个要那个”,而是了解到真实情景下用户的思维逻辑如何;它对你的启发并不是打开一个新的领域,而是在已有的领域中划清主次轻重。访谈那天晚上我不停地感慨,收获太大了太大了,同行的三位同事也满脸喜色。回到杭州,把用户逻辑用他们的原话一复述,产品设计组立刻作恍然大悟状,随后全票通过更改方案。

这时你可能要问我,仅仅是一对用户访谈,就有这么大的代表性吗?

问得好。样本数量不足时当然有偏差的可能,不过这首先要看具体逻辑的分量。如果用户逻辑有极强的说服力,团队内部很少争议,可以直接接受。如果说服力不足,比如“打九折”与“送话费”哪个更佳?结论受到样本个体差异的影响很大,还可以进行一轮对比问卷来作验证。

最近有个运营小姑娘在周报里提到,很困惑吖,在用户访谈中收到了太多矛盾的信息。很多东西觉得是不妥当的,但又是用户坚持的。我去看她的访谈记录,很容易找到了原因。给她带来困扰的用户并不是产品路线上圈定的目标人群,严格来说,这是一个不受我们重视的小用户群,他们的主要需求与产品下一阶段的规划脱节。我回复她说,你可以了解不同用户的意见,但并不意味着满足所有用户的要求。轻重缓急首先得考虑用户群定位,其次才尊重典型用户的访谈结果。但无论如何,最烂的方式必然是产品人员自说自话,最后也只能是锦衣夜行。

就像有一句口水话在这个行业里常被提起,即“细节很重要”。抱歉,我常嗤之以鼻。因为对此奉若圭臬的人常上纲上线,天天抠细节,这些细节当然关系到用户体验,而体验也有大小轻重之分。很多被设计者津津乐道的细节,用户其实完全不care。你问他这里爽不爽,他说有点不爽,但其实一丁点都不影响对产品的使用,反而是用户真正在意的部分做得足够好吗?你是为了“急用户之急”提出这个优化方案,还是仅仅因为自己看不顺眼,觉得侮辱了老子的专业素养?

去年我有个深刻教训,体验一份冲印流程后,觉得交互上简直用不下去,组内五个人试用后都这么讲,可用性测试结果也差,所以信心十足要去改良流程。改到一半,想起来忘了做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一回收结果脸有点青,大部分用户不觉得冲印流程烂啊……心知不妙。当时哄自己说,可能还有很多根本用不下去的用户没参加调查。最后改了两版流程,设计开发各花5-6周时间,转化率仅提高大约8%。我看赚不回时间成本。结论是真正有冲印需求的用户,这点交互障碍根本挡不住他,转化率低的问题得从品牌形象、推广方式、用户诉求等方面去下功夫。而之前的测试并没有放在真实情景下,结果偏差极大。

因此,分清楚产品卖点在哪里,用户最在乎什么,这才是一个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我们的时间有限,资源亦有限,均匀用力要球不得。设计人员追求自己的专业性无可厚非,但作为产品主管,必须以“抓重点”为己任,抓准用户最关心的细节,而不是在次要细节上纠缠不清。这往往需要主管距离一线设计远一点,保持开阔的视野,腾出更多时间去做用户研究,又得有优秀的执行经理与设计人员来配合。唉,说来说去还是人才配置决定成败。

另一个尴尬的问题是,由于职业特点,产品设计人员很多内向,骄傲,主动跟陌生人交流的意愿不强,谈话技巧亦不佳。他们可能有丰富的知识,强悍的技能,但就是没法逼着自己去接近用户聊天,或是一接触上就笨嘴笨舌,沟通生涩,更加觉得沮丧抗拒。这其实是个悖论。活泼外向的人鲜有做产品设计的,或不具备产品上的敏感性;细腻敏锐的人又往往内向,矜持。这可能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刚才提到的“98%的产品设计者做不好用户研究”,怎么办?我怎么知道。反正沉不下去做用户研究我就打C。也希望尽早找到好的执行经理,让我从一线管理解脱出来,知行合一多做点用户研究,别像个喷子似的练得少说得多。

相关 [吐槽 流程管理 用户] 推荐:

吐槽,流程管理与用户研究

- Hu DongHai - 坏脾气的小肥
写完才发现东拉西扯得厉害,忍耐一下下. 扛不住的话直接从分割线×2开始看吧. 上周刚听说公司里一个八卦,有人很严肃地讲,对同事还是要深入了解才能下定论,比如你看郭子威,其实他也是会笑的. 晚饭的时候,跟同事讲此八卦自嘲,有小姑娘补充道,我刚来的时候听见人讲,哎呀今天我跟郭子威打招呼的时候,他竟然冲我笑了一下,真开心.

Activiti 5.11 发布,业务流程管理

- - 开源中国社区最新新闻
这是我第一次为Activiti的发布撰文,因为这次的发布我觉得很有必要和大家分享,这其中包含了我期待的新特性和已知问题的修复;而且还有一个重量级的模块 Activiti Modeler. 在5.8版本之前一直以每两个月一版的的频率发布,但是在5.8~5.10之间波动比较大,5.9和5.10都是5个月才发布一版,不过从5.11开始又开始恢复每两个月一版的频率了,我认为短周期的发布有利于占领市场,对于开发者来说能尽快修复比较严重的问题.

架构 - 业务流程管理介绍(BPM)

- - 博客园_知识库
  最近公司准备采用外部的开发平台,其中就有BPM厂商. 以前也看过一些BPM相关的资料,为了加深对BPM的理解,本篇我将对以前对BPM的理解进行一个简要的整理,也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   维基百科中说,业务流程是为特定的对象(客户) 创造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由一系列 相关联、有组织的 活动或任务组成.

BPM流程管理软件的五大创新

- - 博客园_知识库
  业务流程管理软件既是一种载体,也是一种应运而生的工具. 业务流程管理(BPM)软件是大部分企业的重要工具,有助于企业进行集成和自动化梳理内部流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不断进步,BPM的功能也随之不断完善. BPM出现的新功能是否为企业进行流程管理带来变化,当中是否存在发展瓶颈. 下面介绍BPM软件的五大创新:.

企业流程管理中流程E化的几个原则

- - 行业应用 - ITeye博客
在企业流程管理中,流程管理人员最长面临的E化通常是借助于业务流程管理软件(BPM)实现流程在系统中运行. 即使是一个流程的E化也要完整地将流程识别出来,对流程整体进行E化,而不是对流程的某个部分,或某个分类开展E化. 否则后面肯定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流程重复E化工作. 不同的流程成熟度与通用性是不一样的,成熟度高的流程更容易标准化,不容易发生变化;通用性强的流程,不仅适用于一个企业,有的还适用于行业内所有企业,有的甚至使用于不同行业的企业.

推行ERP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6个关键步骤

- - 互联网 - ITeye博客
  行之有效的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其实与具体的解决方案、甚至与所部署的具体流程没有关系. 不管你用什么软件,也不管你把业务流程管理部署到哪个部门,这些最佳策略都适用. 以下是积极推行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时应当采取的六个步骤.   一、确定业务流程管理项目和战略目标执行的契合度.   许多组织犯这样一个错误:没有把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与项目实施部门及整个企业最重要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大吐槽: 有一只大鸡鸡的男人[13p]

- PigheadX - 煎蛋
精选原产自Very DEMOTIVATIONAL的原料,手工剔除笑点不明朗以及不符合国情的残次品,然后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翻译汉化而成的大吐槽合集,一定是您居家旅行、杀人灭口之必备良药. 大吐槽: 迪士尼你丫真是个恶趣味的老混蛋呐[16p]. 大吐槽:生命失去了意义(下)[15p]. 大吐槽:生命失去了意义(上)[15p].

大吐槽: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29p]

- haiyen - 煎蛋
本期中有很多张原文标注的吐槽是“Seems Legit”,我头疼了半天苦思冥想,不知怎么翻才够信、达、雅,结果不知怎的突然联想到近期流行的一句话,瞬间就找到了这句的完美翻译. 果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先谢一下郭嘉. 猛人教你用报废汽车煎蛋[29p]. 不懈的FEMEN女权战争[8P]. 摩托罗拉 droid 上手图[9P].

Channel.me – 多人协作同时吐槽某一网页

- xcv58 - 同步控
Channel.me 是一款基于 Web 浏览器的多人协作在线服务,允许多名用户同时访问某一网页并实时在页面上发表评论. 具体说来,如果某位用户通过 Channel.me 创建了一个指向某目标网址 A 的邀请网址 B,那么其他用户通过点击 B,可进入访问 A,并且像贴狗皮膏药一样满屏幕张贴自己的评论便签,而其他所有人都可以看到.

吐槽帝:三星真的没有抄苹果

- fyits0 - 东西
其实,三星和苹果的各种官司纠葛很是荒唐. 这几个月,两家公司都为抄袭事件而互相攻讦. 苹果首先控诉三星 Galaxy 平板系列抄袭自家专利,三星而后又在技术专利上大做文章,被告原告轮流坐庄. 不论苹果是否拥有完全专利权,无法否认的是,三星在设计时候确实从苹果那边获得了“些许灵感”. 最近有人发现,苹果应用的一些图标被三星专卖店用作装饰,而三星产品的设计上也着实有不少苹果公司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