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限,怎样显得时间更长?
每当夏天就要结束的时候,我都会觉得惊慌失措——游泳还没有学会,吉他还搁在角落里没动,厨艺还没长进, 减肥还没有开始又该贴秋膘了 ——那些开春就定下的目标一个都还没来得及实现呢,夏天就要这么狂奔而去了吗?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不管我们是否觉得下定决心改变坏毛病、学习新知识仿佛就是在昨天,夏天已经过去。而当你在沉浸在哈七的片尾曲中,迟迟不愿离场时,是否也在心里感叹——“十年,就这么过去了么?”
时间感也遵循“相对论”?
尽管许多人对自己的时间感很有信心,但我们对时间的判断并不那么准确。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时间的知觉,比如对事件记忆的清晰程度、事件的情绪冲击性,或是在一段时间内,你究竟做了什么——如果我们在进入办公室之后的短短几分钟内完成了许多包含不同成分的复杂任务,我们会感觉实验已经进行了很长的时间,这也被称为“时间填充错觉”(Filled-Duration illusion);而在另一个经典的研究中,一位探险家迈克尔•斯佛尔(Michel Siffre)与外在的时间线索完全隔绝,被关在密闭的空间内长达两个月,但他却相信只过去了25天——可能,他在密室里面的两个月过得实在是太单调了。
但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客观上知道两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大致相同,却觉得一件事情仿佛就在昨天,另一件却恍如隔世。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盖尔•左博曼 (Gal Zauberman)就在他的研究报告里分享过他的亲身经历:“当我参观以色列前总理 依扎克•拉宾 (Yitzhak Rabin)纪念馆时,我感觉他遇刺仿佛还没发生多久;但想起我的双胞胎女儿出生,却感觉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实际上这两件事都发生于1995年)”他的报告题目也颇有诗意,就叫“1995,这么近,却那么远(1995 feel so close yet so Far)”。
延长生命的基本原理
左博曼和他的同事们认为,这种对时间流逝感的不同体会,是由我们对“目标事件”随后的“相关事件”的记忆多寡决定的。
他们在一个研究中要求南加州大学的学生们想象自己领到通知书的那天。一部分学生要写出一些随后发生的与之相关的事情,一部分学生则需要写出一些新闻事件(无关事件),还有一部分学生只需写出四件事情即可,没有特别要求。
与回想无关事件的学生相比,回想相关事件的学生觉得领到通知书的那天已经过去了更长时间;并且,回想相关事件的数目越多,则感觉那一天过去了越久;而没有特别要求的学生和相关事件组的学生表现基本一致——这是因为自发想到的事情往往是相关事件,这也和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更为一致。
除了这种个人化、富于意义的事件,左博曼等人发现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公共事件(伯南克(Ben S. Bernanke)被任命为美联储的主席或布兰妮决定要剃光头等)和一些没什么意义的小事(每天在果壳网灌水等)。这一理论也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常常觉得与自己的孩子相比,远房表姐家的孩子仿佛是一夜间就长大了似的。远房表姐的孩子好几年才见一次,但我们却清清楚楚地记得自己的孩子第一声“妈妈”带来的幸福,第一天上学时自己的挂念,第一次远离家乡求学时自己的不舍……
将时间填满
所以,觉得自己下定决心要改变、要提升自我仿佛就是在昨天吗?这并不是大脑欺骗了你,而是你可能确实是在“虚度光阴”——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精确的计时方法。
人脑不是数着表计算时间过得快慢,而是坐在一个叫“现在”的电影院里看一场叫“过去”的电影,当过去的内容丰富时,电影就更长,过去的内容不丰富,就会按快进。进电影院就是为了看电影,看电影的机会每张票只有一次,当你看到后来时不因过去拍摄的内容太少而悔恨,不因过去拍摄的内容太烂而屈辱,这张票就没白买。
参考文献:
Zauberman, G., Levav, J., Diehl, K., & Bhargave, R. (2010). 1995 Feels So Close Yet So Far: The Effectof Event Markers on Subjective Feelings of Elapsed Tim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