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说你不是“道德家”

标签: 道德 | 发表时间:2011-10-26 10:14 | 作者:(author unknown) Yishen
出处:http://www.guokr.com/
作者:hcp4715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似乎只有像鲁迅先生这样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智者才会这样“客观”地看待人性。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只要某人的行为造成了消极后果,那么大多数人都会推断他其实是恶意为之的。也就是说,行为结果影响了周围人对当事人行为意图的推断,耶鲁大学实验哲学家约书亚•诺博(Joshua Knobe)将之称为“副产品”效应(“side effect” effect),也有人将它称之为“诺博效应”(Knobe Effect)。

你认为你不是这样的?但假如你参与了诺博教授的的实验,很可能也会陷入对他人的道德审判。作为诺博教授的被试,你会阅读到类似下面的文字:

某公司的副总向董事长报告:
“我们正考虑实施一个新项目,它会增加我们的利润,但会破坏环境。”
董事长答道:“我才不管这个项目是否破坏环境,我只要能赚钱就行。”
于是该公司进行了该项目,正如所料,环境被破坏了。

读完这个情境后,你需要作出如下判断:“请问,你觉得该董事长是有意破坏环境的吗?

如果你像大部分(82%)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一样,就会回答“是”。

当然,你还有可能读到另一个情景:

某公司的副总向董事长报告:
“我们正考虑实施一个新项目,它会增加我们的利润,但会保护环境。”
董事长答道:“我才不管这个项目是否保护环境,我只要能赚钱就行。”
于是该公司进行了该项目,正如所料,环境被保护了。

同样,你要对该董事长的意图进行判断,“你觉得该董事长是有意保护环境的吗?”这里,如果你像大部分(77%)参与实验的大学生那样,你也会说“不是”。

上述的两个情境唯一差异就在于将“破坏”换成了“保护”,虽然都不是有意为之,但人们更愿意谴责破坏环境的行为,而不愿表扬保护环境的行为。正是这一点的不同,让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不惮以坏的恶意来揣测他人”,同时也不舍以善意来表扬他人的行为。

诺博在其他类似情境中也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些情境的差别同样只在于主体行为带来的副产品的道德意义,其实主观态度都是一样的。

然而,“副产品”效应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对意图的推断,在某些情境下,人们甚至认为某些不好的“副产品”是行为人直接导致的。假如你又参加了诺博教授的实验,这次你首先碰到如下的故事:

在某系门口的接待处接待员在她的桌子中放着一些笔。
按照规定,行政人员可以使用,但是教学科研人员却不应该使用这些笔。
行政人员通常会拿这些笔,而有时一些教员也会拿。
虽然接待员不断邮件提醒他们,这个情况并未改观。
一天早上,一个行政人员在接待处碰到史密斯教授。两人都拿了笔。第二天……

这个故事有两种结尾。

情境1:
一个行政人员需要接待员记下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
却记录不了,因为他发现抽屉没有笔了。

那么你认为,教授和行政人员,谁导致了这个问题呢?
情境2:
接待员试图用笔刺系主任的眼睛,
但是由于所有的笔都被拿光了,
他的计划失败,系主任的眼睛得救。

那么你认为,教授与行政人员,谁救了系主任的眼睛呢?

看到情境1的大学生大多认为是教授导致了该问题。而在对情境2的回答中,很少有人认为是教授的功劳。

“副产品”效应的存在,引发了学者们关于人类推理的争论:人类是像科学家一样来推理,还是像道德家一样,根据道德后果来对人进行“审判”?

有学者认为人类在道德上的推理本质上是中性的、非道德的,只是由于情境或者其他因素的限制,让我们的判断变受到干扰,偏离了“科学”的判断。但是诺博教授认为,人们在进行道德推理时,会将已经发生的事实与其他可能的但未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当他人的行为带来消极结果时,我们可能在头脑中将该后果与无消极后果的情况进行比较,推断认为他人本来可以不做恶,但是却做恶了,因此是有意的;但是当他人不小心做了好事时,我们却认为本应如此,也就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表扬的。

不管这个效应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它的存在已经说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活着一个苛刻的道德家,让我们不惮以恶意来揣测他人。


参考文献

Knobe, J. (2003). Intentional action and side effects in ordinary language. Analysis, 63(3), 190-194. doi: 10.1093/analys/63.3.190

Knobe, J. (2010). Person as scientist, person as moralist.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3(04), 315-329. doi: 10.1017/S0140525X10000907

Knobe, J., & Fraser, B. (2008). Causal judgment and moral judgment: Two experiments. In W. Sinnott-Armstrong (Ed.), Moral psychology (Vol. 2, pp. 441–448): MIT Press.


怎样加入心事鉴定组?

相关 [道德] 推荐:

三个“不道德”的道德故事

- Yifang - 科学家家
故事一:十亿人的头疼和一个无辜人的生命. 昨天我在twitter上做了个小调查,征求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十亿人正在轻微头痛,如果杀掉一个无辜的人,所有人头痛立刻停止,否则继续痛五小时. 在收到的我能明确辨别出“是否”的有效答案中,128人认为“不该杀”,5人认为“该杀”,不出意料一边倒. 这个问题来自于一位道德哲学家的一篇论文,他用了将近40页的篇幅用道德哲学的原理来“证明”这个人“该杀”,最后宣称这个结论“很违背直觉”.

六四是一条道德底线

- 豪斯勒 - bbcchinese.com | 主页
社会学好多事情都是有灰色地带的. 但有些事情就是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开枪杀平民,无论什么理由都是错的.

看到眼睛,变得道德

- willstyle - 煎蛋
我们都知道,人们在公共场合,或者是意识到有人旁观时,会变得更加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效应发挥到极致,就是一个“被监控的社会”,墙壁上到处贴着“老大哥在看着你”的标语. 不过,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甚至根本不需要让人察觉到“有人”,只需要一张人眼的配图,就能在潜意识中影响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这项研究由悉尼大学的Pierrick Bourrat、宾夕法尼亚大学的Nicolas Baumard和伦敦大学的Ryan McKay主导进行,他们在巴黎第六大学的Jussieu校区向学生发放问卷,问卷上描述了“捡到钱包自己把钱拿走”和“简历作假”两种不道德行为并要求答卷者做出评价.

不要说你不是“道德家”

- Yishen - 果壳网 guokr.com - 果壳网
作者:hcp4715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 似乎只有像鲁迅先生这样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智者才会这样“客观”地看待人性.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只要某人的行为造成了消极后果,那么大多数人都会推断他其实是恶意为之的. 也就是说,行为结果影响了周围人对当事人行为意图的推断,耶鲁大学实验哲学家约书亚•诺博(Joshua Knobe)将之称为“副产品”效应(“side effect” effect),也有人将它称之为“诺博效应”(Knobe Effect).

大脑:被金钱压制的道德

- wyman - 黄睿强的博客
在predictably irrational中,Dan提出两个概念:Social Norm 和Market Norm. Dan认为这两个规范是被人区别使用的. 在某特别的日子,譬如新年,去丈母娘家吃了一顿美餐,遵从的社会规范. 如果你饭后拿出钱说今天的那只鸡你出钱,肯定被白眼,至少别人会觉得你很怪.

道德是提升国力的基础

- - 穿过记忆的河流
为什么许多先进国家还是很富强?. 在某个电视访谈节目中,嘉宾是一位当今颇具知名的青年企业家. 节目渐近尾声时,按惯例,主持人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请问:你认为事业成功的最关键质量是什么. 沉思片刻之后,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平静地叙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十二年前,有一个小伙子刚毕业就去了法国,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

黑社会擅自流着道德血液

- 微尘浮游 - 乐淘吧
新华网:云南曲靖李克金等人非法开采煤炭资源,其骨干成员发展数十名社会闲散人员为其成员,并要求成员不准吸毒、不准赌博、不准偷、不准抢,成员吃喝玩乐由组织买单,受伤、生病有医疗费用,甚至因违法犯罪被关押,组织还提供生活费用. 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或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黑社会擅自流着道德血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孩子讲道德的事儿有用吗?

- 小杰克 - 罗大伦博士的博客
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讲过,我当初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为什么要读“中医诊断学”这个专业. 因为我发现,诊断是关键,如果诊断正确,大方向对了头,再笨的医家,也会一点点把患者调理好,只不过是快慢的问题. 可是,如果诊断错误了,上来就把大方向搞反了,人家是寒证你还用凉药,人家是热证你还用热药,尽管你的手段再多,你用尽五花八门的手艺,也不会把患者调理好的,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你用的手段越多,患者最后的结局就越惨.

有一种道德绑架,叫“我是为你好”

- - 改变从这里开始 - 壹心理
文: 斑马|微信公众号:油炸绿番茄(ID:tomato2050). 责任编辑:Spencer J.Yan. 我的一个小学妹前段时间陷入了一场家庭大战. 她在北京原本有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是一家小创业公司的元老级员工,跟着老板从一穷二白做到了初具规模. 虽然每天加班到深夜,可是学妹自己非常享受这个打拼的过程.

美国科学家承认危地马拉性病实验不道德

- 龙 - Solidot
playfish 写道 "由白宫建立的研究生物伦理总统委员会的科学家们经过调查昨天证实,40年代美国在危地马拉进行的梅毒性病实验至少造成83名危地马拉人死亡. 报告说当时医生们知道那样做违反伦理道德的准则,因此尽可能掩盖事实. 该委员会承认危地马拉的病人没有被告之实验的性质,从来没有要求他们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