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如何將你的履歷變身為印鈔機(上)
《Forbes》以商務社群LinkedIn作為六月雜誌封面,執行長Jeff Weiner雖然在受訪開始表態不想談論和Facebook,「我不會和Facebook作比較」,不過話才說完數分鐘後,卻又走向白板開始塗塗畫畫,說明兩大社群龍頭不能互相比較之處。
Jeff Weiner以三個同心圓說明LinkedIn如何營利,最外圍的圈是訂閱、接著是行銷與廣告,最內圈則是LinkedIn最豐富也最快速成長的機會:1億6,100萬人的支撐,其會員資料變成本世紀的「little black book」(通常是指男子用來記錄約會對象個人資料的秘密小本),可說是沒有哪一家公司會不想要的人才秘笈。Jeff Weiner表示,「這就是我們最重要的紅中靶心」。
當Facebook開始準備IPO之後,一直到真正公開上市,市場注意力全都集中在Facebook;5月18日上市後,一個月內股價下跌17%,同一時間內,幾乎無人注意的,LinkedIn股價在今年已經上漲64%。Barclays Capital分析師Mark May表示,LinkedIn今年營收可達8.95億美元,淨利7,000萬美元,分別比去年成長71%和100%。
回顧三年半前,Jeff Weiner剛入LinkedIn,那時的LinkedIn一年虧損450萬美元,主要靠線上廣告賺錢,並且提供每月9.95美元訂閱服務,這個時候的LinkedIn還無法獲利。經過Jeff Weiner的重新定位,不再到處招攬個人用戶,賺取那些少到不行的蠅頭小利,而是集中向企業人資出售更有力的服務,並且訂出每年8,200美元的企業年費,目前有上千家公司利用LinkedIn招募人才。
Facebook占盡媒體版面,LinkedIn顯得靜默,若是想將兩大社群龍頭超級比一比,可以參考comScore發表的報告:LinkedIn每小時從每位用戶身上獲得1.30美元,Facebook則是6.2美分。你可能會說,與其向小規模用戶收取較多費用,還不如向大規模用戶收取較少的費用,不過這個數字還會被一項簡單事實給扭曲了:Facebook的85%營收來自廣告,只有在用戶登入Facebook才能從網友身上開始賺錢;而用戶註冊LinkedIn帳號,他的資訊就可以立刻開始賺錢,和用戶是否登入網站無關連。Facebook用戶每月造訪網站時間為6.35小時,LinkedIn用戶每月平均造訪時間只有18分鐘,但Facebook用戶在觀看了2千則廣告當中,可能只會點擊其中一則;兩家網站營運模式完全不同,哪一種更能持久呢?
進一步觀察,網路正朝向行動化發展,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廣告模式又是另一個困難挑戰,甚至讓Facebook和Google都十分焦慮。LinkedIn的22%用戶是利用行動裝置上網,遠遠超過去年同時間的8%,成長將近三倍代表著:越來越多的互動和資料可以再拿來變現。
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人資主管Lars Schmidt說,「企業不再一直待在辦公室了,需要更關心外面的世界」。過去交換名片的習慣已經重新改寫,他已經有兩年的時間都利用iPhone App「CardMunch」來交換彼此的連繫資訊;而在去年1月,LinkedIn乾脆直接買下CardMunch,和網站進行整合。
越是遠離桌上型電腦,LinkedIn越顯經驗豐富;LinkedIn產品用戶體驗資深副總Deep Nishar就說,「我們愛行動(Mobile)」。
出自 forb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