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是什么?通俗点儿讲,依恋是一种能诱发正向情绪的社会联接,依恋是我们生命中第一个建立的社会关系所选用的模式,依恋能让孩子从正常的情绪状态变得高兴,也能让孩子从负面的情绪状态中得到缓和。此外,每个人类个体婴儿期的依恋本质直接影响到他成人后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式和倾向(Fraley, 2002)。
对于依恋最著名的研究来自于心理学家哈洛,但是他依靠猴子作为心理学被试的经典实验归根结底研究的是“依恋是怎样建立的”,而非“依恋模式是怎样建立的”,我在这里就不多谈了。
我们今天重点谈的对象是
依恋模式。
先说共性的。依恋有其生物化的一面,生态学家洛伦茨研究的那个小鹅拿他当妈妈的实验,证明的是依恋产生,尤其是
印刻现象的出现,存在生理上的“关键期”。而哈洛的研究则证明了给婴儿提供
接触安慰能很好的缔造亲子依恋。
再说个性的。
婴儿依恋模式的区分是建立在能够对婴儿依恋情况加以测量的基础上的。这个测量的人就是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就是下面这个气质大妈:
安大妈在1978年设立了
安斯沃斯陌生情境用于测量亲子依恋,一般情况下,这个情景遵循下列八个步骤(你找个机会都能自己试试):
母亲带儿童进入一个陌生房间;
母亲坐下来,儿童自由探索;
一个成年陌生人进入房间,先和母亲说话,再和儿童说话;
母亲离开房间;
母亲回来,和儿童打招呼并安慰儿童,陌生人离开;
母亲再次离开,留下儿童自己;
陌生人回来;
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一岁儿童会典型表现出四种依恋类型的一种: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 安全型:母亲在,孩子就很自在,他们能独立的探索环境,时不时回来找妈妈磨叽一下。当母亲离开时,孩子表现的有点心烦,但是母亲回来就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接触。在北美的大样本测量中,大多数儿童,约有三分之二吧,属于这个类型。
回避型:不寻求接近母亲,母亲离开后也没什么难过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也还是对她比较冷淡。这个类型的比例在20%。
矛盾型:我觉的现在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他们对母亲的情感状态是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到了新环境中,儿童紧紧挨着母亲,几乎不去探索新环境。他们在陌生人进来后,母亲离开前甚至就有些焦虑了,当母亲真的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巨大的哀伤或愤怒。然而一旦母亲回来,他们一方面表现的要跟母亲接近:他们要和母亲有身体接触。另一方面却又选择了负面情绪的身体接触方法:他们对母亲又踢又打,旺旺还伴随着愤怒的表情或者号哭。这一类型的孩子约10%~15%。
混乱型:顾名思义,他们的表现不可预估,时而平静时而愤怒。但是我们一般认为这样的孩子其实是最没有亲密关系安全感的孩子。他们占比5%~10%。
多说一句。婴儿一岁时的依恋状态对其后期人际模式有
非常大的影响。安全型的男孩长大后心理健康水平要比其他类型的男孩高。婴儿期的孩子们在成年后更善于交往,也能体会到更大的情绪强度,也会被别人评价为更积极、更阳光。此外,
成人的浪漫关系与在婴儿期所发展的依恋风格有关(Fraley & Spieker, 2003 我会告诉你我前女友完全就是矛盾型的依恋模式吗)。
好了,下面我们终于要将影响依恋模式的因素了,我们分两个角度谈。
母子关系。母亲的什么影响到孩子的依恋模式呢?
- 对婴儿愿望和需要的 敏感性,是安全型依恋母子关系中的母亲们的共同特点。她们知道婴儿的心情,而且在和孩子互动的时候,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感受。面对面的互动中,她会有积极的回应,并快速响应婴儿的各种需要。(Ainsworth, 1993; Howes, Galinsky, & Kontos, 1998;)
- 安全依恋模式中的母亲倾向于对婴儿发出的型号提供 适当强度的回应。对婴儿需求反应不足(某些初育父母)和对婴儿需求反应过度(比如某些隔代养育的情况)都可能造成非安全型的儿童。最佳的响应方式是Interactional Synchrony,指照看着以适当的方式回应婴儿, 同时照看着和婴儿的情绪状态要相匹配。(Belsky, Rovine, & Taylor, 1984; Kochanskya, 1998)很多国人家长在孩子的惊惧状态中(比如婴儿过隧道时感到害怕)或者其他负面情绪的状态中,不知道触动了哪根神经觉得特有意思,于是哈哈大笑乐不可支,这其实都是对婴儿心理不负责任的行为。
- 母亲对婴儿的反应模式基于他们自己的依恋风格。所以,如果你是妈妈,你要想让你的孩子对你的孙子好,你要先对你的孩子足够好。 依恋模式在统计学上是存在一定的代代相传现象的。(Benoit & Parker,1994; Peck,2003 )
父子关系。其实,发展心理学开始关注并大量研究父亲对婴儿发展的历史也才二十来年,研究成果虽然不多,但是还能总结出几条。
- 对于有的婴儿来说,父亲是主要的依恋对象。事实上,父亲对于婴儿情绪和社会幸福感的发展至关重要。(Volling & Belsky, 1992)
- 相较于母亲,比如某些精神障碍、饮酒、吸烟与其他物质滥用,父亲的行为在这些方面与婴儿相关行为的发展有更高的相关。(TamisLeMonda & Cabrera, 1999;2002)
- 18个月大的孩子,大多数已经可以形成多重依恋关系,这时候父亲一般是作为第一候补进入这一关系的人。(ROsen & Burke, 1999; Silverstein & Auerbach, 1999)
- 与父亲的依恋程度高,适合培养孩子更多的社会性规范习得能力和改善其身体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这是和父亲互动多是有身体接触的、打打闹闹的游戏导致的。(Parke, 1996; Paquette, Carbonneau, & Dubeau, 2003)
希望能帮到更多快要当父母或者刚刚当父母的人。
— 完 —
本文作者:
叶壮
【知乎日报——重磅更新】新增热门内容排行榜,精彩点评外置,你行,你上啊。
新版下载:
http://daily.zhihu.com/download
此问题还有
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选购婴儿车有什么讲究?
婴儿为什么会哭?哄婴儿有什么作用?怎么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