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我的答案在哪里──搜索改变人类记忆模式
本文作者:林竹萧萧
【图/林肯】
你生活是否已经变得与电脑水乳交融了?白天在office用电脑处理文件,晚上回家用电脑刷微薄、看视频、打游戏、组团购……电脑成了我们亲密的伙伴,不可或缺。同伴之间往往会相互影响,正如这么多年来电脑变得越来越贴心,功能愈来愈多,我们也正潜移默化的被电脑改变着。
可能大家会说,这样的改变当然有呀,我们的生活方式不久被电脑彻底改变了么;但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些更“深入”的──近期哥伦比亚大学的Betsy Sparrow及其研究团队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Google效应对记忆的影响:查找资讯的便利对认知的影响》,为我们揭示了搜索引擎如何改变人类的记忆模式。
研究者做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探索网络如何改变人类的记忆模式。
在第一个实验中,被试者需要回答一组正确还是错误的选择题。他们在回答那些“可在互联网上找到答案”问题的速度明显长于其他问题,说明尽管答题者不知道答案但是已思考去电脑上搜寻答案。
第二个实验中,被试阅读实验者给的信息时,被告知这些信息中的一部分将存在电脑上,而另一部份将被永久删除。当被要求回忆这些信息时,人们对那些被告知将永久删除信息的记忆要明显好过对那些被告知有存档的信息。
另一个实验中,被试者被告知,他所阅读的信息一部分将存储在电脑的“某个特定文件夹”中,一部分将被删除。结果发现,在区分某条信息是否“被储存还是被删除”的时候,人们更记得住哪些信息是被“储存”了,并且对信息的储存位置(文件夹名)也更为记忆犹新。
此外,研究者们还通过一个实验发现,被试者对于信息存储位置的记忆要明显好于信息内容本身。
上述实验看似简单,但却有力验证了搜索引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现代社会搜索引擎的普遍应用使得人们对信息、资讯的获取易如反掌,因此人们也就不知不觉地把网络当作是我们记忆的一部分(称为“外部记忆”)──这种效应被称为:Google效应。
换句话说,如果有些信息我们能在网上找到,那么我们的记忆就会告诉我们去网上找,到外部存储记忆中去找。Google就像是我们的秘书(小G秘书),当我们知道一些信息已经知晓时,我们不必再费力去记忆那些信息本身,而只要在“需要资讯”时想办法找到小G秘书,并问她“小G,我要的答案在哪里”即可。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记忆退化了?我们不再记得住那么多的内容了?从本实验的结果来看,未必。人们对信息存储在哪里记忆得清楚仔细这一点就说明,我们的记忆力并未退化,只是被记忆的东西改变了。文章作者也认为: “……因此我并不认为互联网和搜索引擎让我们变愚钝了,而它们只是改变了我们需要记忆的东西。”
但笔者在此想要提出一个疑问:本实验无疑确实发现了人类在一定情况下会对记忆的内容进行选择,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样的改变是由于电脑网络或搜索引擎“直接”导致的。
实际上,该研究的设计中并不能排除一种可能性“人类本身的记忆特点就是如此,当外部记忆足够优秀时,我们自然会选择外部记忆”──普遍应用电脑网络的人的外部记忆能力是否比不用电脑网络的人更好?电脑普遍应用前(上世纪)人们的外部记忆能力是否逊色于现代人?想要真正阐述Google真正对人类记忆造成了多大的改变,恐怕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答。
关于本文
本文选自 八爪网的新书《给时光以生命》,作者个个都是博学勤奋的医生和医学博士。他们创办的网站取名“八爪”,意在“像八爪鱼一样撷取八方医学知识”。他们的文章有学术的严谨,也如故事般娓娓道来,让严肃的学问变得温暖而有趣。他们用科学依据和经验告诉你,健康不是奢侈品,而是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对自己负责,与身体做朋友,用心维护生命的质量与活力。
科学松鼠会的赵承渊、林竹萧萧同时也是八爪的成员,另外,“八爪网”和神秘的“ 八爪鱼”真的只是一个巧合。
《 给时光以生命》是一本富于爱心与诚意的小书,它可能不完美,但其中所有的内容,包括版式和奇数页右下角随着快速翻动而变化的小图,全都出自医学博士和医生之手。他们希望用友好的界面向读者传递来自“白大褂”的温暖信息,也同样期待读者的理解与支持。他们用自己的网站向大众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也希望更多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年轻人和他们一道,将普及知识的工作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