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弟子规》为什么要求“父母命,行勿懒”?(下)

标签: 国学 | 发表时间:2014-02-14 18:21 | 作者:罗大伦
出处:http://blog.sina.com.cn/luodalun

  现在,我们可能理解了“行勿懒”,是培养孩子“勤”的习惯。那么“父母命”怎么理解呢?这,又是想培养什么习惯呢?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的,是抚养者和教育导师的角色,从导师的角色出发,会让我们做很多事情,即所谓“命”,这些命令,我们分析一下,这些绝大多数事情是什么性质的?是赚钱的吗?显然不是,是赌博等坏事吗?百分之九十九的家长都不会这样,那么是什么呢?是不是绝大多数都是关于学习知识或者技能的呢?应该是的,这是培养一个人的过程,做的基本都是学习生活的技能或者是其他为未来准备的知识。

  那么,我们接着问,这些“父母命”,父母的要求做的事情、学习的事情,都是为父母他们自己去做的吗?

  大家回答是吗?我估计答案都是否定的,父母是天下最无私的人,父母所要求的,虽然命令发自父母,但是最后受益的人,是孩子自己。

  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我们可以学会人生最重要的“道”,很多人把“道”讲的神秘莫测,其实“道”非常简单,大道至简,道的内涵之一,就是世界是一个整体,您坦然从容地发出善的信息,为众生做事,最后会回馈到您身上,做的越多,您自己越幸福。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

  举个生活中的小事情,父母让孩子去买几盒巧克力糖,孩子可能一溜烟就去了,因为他自己有利益在里面,他从嘴馋的角度出发也要立刻去,这是自私的角度,人生来就有自私的本能,为了生存嘛,孩子是为了嘴馋。但是如果你让他去买瓶酱油,他可能就支支吾吾,说我正在写作业,我比较累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觉得这东西跟他没有关系。

  可是,我们要告诉他的道理是:这个世界是一体的,你所做的,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比如晚餐上孩子最爱吃的那个红烧排骨,正是酱油配合做的,如果没有酱油,也没有美味的晚餐。

  所以,父母“命”的,长远来看,可能正是孩子需要的,如果仅仅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出发,他自私,不愿意去做,则很难形成好的习惯、勤勉的习惯,如果能把这个道理讲给他,或者就先让他去做,然后让他有所了解,则对孩子的习惯形成会有所帮助的。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子,家长都是当做宝贝来呵护的,不敢用严格的管理去对孩子,心疼孩子去做什么艰苦的事情,所以现在的孩子,说句公道话,自私者多,很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别人一旦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则哭闹不已,无比痛苦,其实他们心中可能连父母都没有,这样的孩子,走向工作岗位,会处处难过,因为那里是要大家协作的,那里整天的工作,都是来自上级的命令,看似都是为公司做的,与自己无关,很多大学毕业生,只做自己工资内的事情,其他事情一概不做,有的连分内的事情都觉得是给公司做的,与我无关。

  可是,您没有想到,这个世界是一体的,您的公司做大了,您的工资也越来越多。而且,您是借用公司这个平台提升自己而已,那些收到五千元工资,就只作五千元事情,多一点事情不做的,五年后可能还是五千元工资,没有提升,因为你没有打开自己的“量”,而不在乎这些,为大家多做事的人,得到了锻炼,提升了能力,五年后可能已经年薪很高了。

  日本的企业家稻盛和夫之所以一生白手起家,创造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就是他创业开始,就发愿“敬天爱人,无我利他”,为公司全体的员工奋斗,结果他的公司日益壮大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养活了更多的员工家庭,员工的收入也增加,这是功德,而他自己,也成长为日本经营之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世界是一体的,您为大家做事,最终世界也会回馈给您的。

  我们人生发展成长的过程,其实都是努力去除自私,为大家做事的过程,如果谁明白这个道理,则他会人生更加幸福坦然,人生更加丰盛从容,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则会在你争我夺、勾心斗角中生活,道路越来越窄,最终身心俱疲。这道理,不是每个人都会明白,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是如果看了《道德经》,学习了国学的这些道理,懂了,应该是好事。儒家更多的是讲流程,让你去做,在做的过程中,道理就出来了。如果我们不理解,先狐疑流程,最后则难以达到目标。  

  因此,这个“父母命,行勿懒”的深层的含义就是:父母要求你做的,你不要偷懒,要勤勉去做,这会培养提升你自己,因为这些都不是为父母而作,是为你自己成长而做的。

  这是一个逻辑关系,适用与整个社会,成年以后尤其需要,如果我们在家里演练,在儿童时期,能够培养这样的习惯,则孩子在成人走向社会之后,会轻松很多,幸福很多。

  学习《弟子规》,学的是一个方向,一个态度,古代和现代生活细节一定有所不同,您不能用细节来抬杠,说细节死板,就抬杠是不对的,您不是想进步吗?那就把里面的态度学来,提升自己。抬杠,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人家的观点本来内涵是对的,您用外表的细节来抬杠,反而让自己站到了正确的对立面,设置了自己的“知识障”,何谈进步?

  《弟子规》的这些内容,再深入思考一下,对您育儿是否会有更多的启迪?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相关 [弟子规 父母] 推荐:

聊聊《弟子规》为什么要求“父母命,行勿懒”?(下)

- - 罗大伦博士的博客
  现在,我们可能理解了“行勿懒”,是培养孩子“勤”的习惯.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的,是抚养者和教育导师的角色,从导师的角色出发,会让我们做很多事情,即所谓“命”,这些命令,我们分析一下,这些绝大多数事情是什么性质的. 百分之九十九的家长都不会这样,那么是什么呢. 是不是绝大多数都是关于学习知识或者技能的呢.

弟子规,弟子规,筷子插纸杯

- Ling - 非常日报
9月1日,江西省德兴市李宅中心小学新生,在老师的领读下,同诵《弟子规》. 阿小陶老师问:绳子又是咋穿上滴. 我猜,是塞到纸杯里挂在筷子上,然后耷拉下来,系到脖子上,很天才的设计是不是.

摘自罗玲的博客:《弟子规》在说什么?

- - 罗大伦博士的博客
接着上一篇,这篇博文同样摘自罗玲的博客. 现在,常能听到专家和家长们说,我们不要“听话”的孩子. 刚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名人写,他告诉孩子,“根据我的经验,没被罚站过的孩子是没出息的,一定要找个机会被罚站. 家长要选择跟自己观念大体合拍的学校和老师,具体有不一致的地方,鼓励孩子思考,鼓励跟老师探讨,提改进意见,而不是鼓励不明所以的对立.

选自罗玲的博客:跟家长闲聊《弟子规》

- - 罗大伦博士的博客
   《弟子规》是清代人写的教育孩子的读本,现在很多学校都让孩子读,但是大家对它的看法不一,有人非常推崇,有企业让员工学习,结果业绩甚至大幅提升;但是也有人不赞成,认为太迂腐. 很多家长对《弟子规》不了解,也就无从让孩子学习. 那么,《弟子规》里到底在讲什么呢. 里面有哪些内容是我们未曾重视的. 罗玲是个海归派,她对国外比较熟悉,这令她角度可能稍有不同,她从一些可能我们未曾注意的角度,阐发了《弟子规》的一些原理,可以供大家探讨.

父母老了,如是说

- bourne - 佳人
请所有子女必须记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待. 反映慢慢迟钝,身体也渐渐不行时,. 请耐着性子试着了解我,理解我……. 甚至已经不会穿衣服,不要嘲笑我,耐心一点. 记得我曾经花了多少时间教你这些事吗. 说着同样的事情时,请不要打断我,听我说. 我必须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同样的故事,. 忽然不知道说什么了,给我一些时间想想.

当父母与孩子的头调换

- 11 - 玩意儿
很有趣的一组图吧,当孩子与父母的头部交换以后,会造成什么样的景象. © 玩意儿 ┊ 原文链接 ┊ 新浪微博 ┊ 点击访问我们的淘宝店. 移动客户端线下广告的创意 (@yixieshi). 创意水果蔬菜的肖像设计 (@poboo). 超有创意的广告 (@fanjian). 绝对经典的各国各品牌汽车广告.

做父母,要积极指导

- 友书 -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来源Parenting With Positive Guidance. 译者zhanglaoshuai. 编者的话:此文辑自阿曼达摩根的《不仅仅尖锐》一书. 说到指导我们的孩子的行为,我们要问问自己,我们依靠的是处罚还是纪律. 对于许多人来说,上面所说两个词意思相同. 我不是就语义进行争论,而是想提出一个观点的改变.

原谅父母养育缺陷12法

- biAji -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译者 Flora Zhong. Children begin by loving their parents; after a time, they judge them; rarely, if ever, do they forgive them.” ~ Oscar Wilde. 孩子从爱父母开始;一段时间后,他们评判父母;如果有也很少有孩子会谅解父母--奥斯卡 王尔德.

几招让你轻松做父母

- He -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译者 yuanmonica11. 人们经常问我:你有六个孩子要照顾,怎么还能做那么多事. 我的回答很简短--因为我老婆伊娃很棒. 因为她,禅的习惯(Zen Habits)这个网站才得以存在. 所以如果你想获得一些育儿建议,你应该问伊娃. 她没有博客,所以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经验,让大家的都能轻松做父母.

不会做父母的中国人

- - 冉云飞博客:匪话连篇
冉按:这是我在《南都周刊》所开专栏的第一篇,已于前日刊出,现将全文网载于此,请诸位朋友批评指谬. 2012年7月18日10:33分于成都.   十三年前,我写过一篇小文《教育父母》,批评一群父母为了孩子中考,而阻止救助一位急危老人,而导致其撒手人寰的事(1999年6月25日新闻《大连中考家长阻断交通 六旬老人撒手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