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数据 | 流量跑的快,运营商偷你流量了?别搞笑了好么
199IT数据中心微信账户:i199IT
“天价流量”正牵动各方神经。“4小时耗23G流量”、“一夜跑流量50G”、“WLAN流量一晚产生1000G”……一系列流量“疯跑”事件让运营商“受千夫所指”,信任危机加速蔓延,坊间甚至流传着“4G忘了关房子就归移动”的说法。运营商当真练就了一身“顺手牵流量”的超群技艺?究竟流量是怎么产生的?又该如何测算?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通信专业博士、大学副教授、新浪微博知名博主(@奥卡姆剃刀)张弛先生。
流量G时代到来
流量“疯跑”将运营商捧为了热搜红角儿。面对一起又一起“天价流量”事件,人们在震惊之余恐怕还难回过神来。当真溜走了这么多流量?莫不是一场集体错觉?不,是流量G时代真的到来了!
受4G移动电话用户快速增长、4G套餐资费不断下调等影响,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持续呈现爆发式增长。10月份通信行业运行数据显示,10月当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4.2亿G,创历史新高。
张弛感叹:4G速度太快了!4G时代,流量“哗啦啦”地跑,几秒钟就能跑几十兆,开一个晚上的热点就能跑完《琅琊榜》全剧的流量。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专家预测,5G速率可达几十G,届时人均月流量将达到36T,“流量”将越来越超越人们的认知。他表示,作为信息社会价值流动的基础,流量将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
运营商“偷流量”在技术层面是伪命题
接二连三的“偷流量”风波中,运营商成为众矢之的,究竟是“冤大头”、“背锅侠”,还是确有蹊跷?
张弛认为,从技术角度上分析,运营商绝不可能造假“偷流量”:
- 第一,我国运营商的流量计费,普遍采用华为、中兴、爱立信等电信设备商的计量硬件设备,而非运营商自己捣鼓的,这些设备的技术规格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均是统一的,运营商基本上不可能动手脚。
- 第二,运营商关于流量的计量、计费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利用电信设备商提供的设备对流量进行测算,得出数据后再推送到计费系统里。即使是人为地增多计量,比如把2个流量算成3个,也得不到任何实质性好处。
- 第三,运营商是一个庞大的、统一的系统,如果要在流量上“动手脚”,至少涉及一两百号知情人,纸能包得住火?
- 第四,如果运营商铁了心要“偷流量”获取不当利益,也不会傻到只偷几个用户的吧?如果全面撒网,每个用户都偷一点,岂不是更有赚头?近期曝出的知名案例,实际上都是随机的个例,存在特殊性和偶然性,而事件真相也佐证了运营商是“背锅侠”这一说法。
- 第五,在诺基亚功能机时代,手机说明书一般多达200来页,看几个小时都看不完;到了安卓/苹果时代,手机比以前更为复杂了,然而说明书却基本失踪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也可能存在对电信业运行机理以及对手机设置和对流量控制的认知不足,毕竟隔行如隔山,更不用说普通文化水平的用户了。举个例子,微博打假名人王海曾在微博上与我讨论流量话题,说其一个月“跑”了很多流量,但从他的截图可发现,他所使用的苹果手机,同时打开了局域网助理和系统服务,这种情况下,当WiFi信号弱的时候手机便会自动打开蜂窝网,与此同时,IOS系统升级也会通过跑流量进行,而他却浑然不知。王海甚至表示,运营商偷没偷流量“看秤”就一目了然。这个想法很朴实,在菜市场“看秤”就知道是否缺斤短两,但电信的计费计量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国家标准实际上是公开的,只是百姓并不看得懂。
综观而言,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越来越超越了普通人的理解能力。近期网上流传的“流量偷跑”案例,最终都无一例外地发生了“反转”,但普通老百姓还在误解、错怪运营商。当然,这并不能埋怨普通用户“不懂行”,这是时代的割裂,就像是父母辈中的许多人不大会使用打车软件等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一样。
流量如何计费?
尽管运营商通过还原一出出流量“偷跑”乌龙闹剧的真相自证了清白,但消费者的疑虑和情绪化表达仍难以消除,究其根本,普通用户对流量消费缺乏认识、对运营商的习惯性质疑等是主要原因。
不可否认,电信资费计费过程存在复杂性,普通用户若想一探究竟,搞清楚流量费是如何产生的,须得先明晰运营商是如何计费的。
实际上,运营商的流量计费大致囊括流量话单的产生、流量计费、用户上网流量轨迹记录这三大环节。首先,当用户手机接入互联网时,用户手机与运营商的网络设备经过认证后将建立会话连接。由此,网络设备便会记录用户的上网行为并生成计费话单,话单内容包括上网时间、流量、位置信息等。紧接着,生成的话单将传递给计费系统。计费系统把话单导入数据库,根据用户的套餐资费进行批价计费,先扣除用户的免费流量,再从用户余额中扣除实时流量费用。倘或流量或者余额不足,计费系统则会发出短信提醒。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3G时代网络设备在用户断网后才产生话单,4G时代网络设备的话单生成更为灵活,时间限定(如上网达1小时)、流量限定(达50MB)、无线切换等皆可触发话单的生成。这也是近期几个案例中用户都是在短时间内(如一夜之间、3小时)惊觉“流量暴走”的原因所在。
通信信息报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 | ||||
移动数据时代运维的转型之道 |
全球运营商集体遭遇市场饱和 流量经营受考验 |
全流量时代,运营商如何应对OTT |
运营商做互联网金融亮点不多 到底靠谱么? |
流量不清零不如把处置权交到用户的手里 |
无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