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社交网络让我们感到孤独?

标签: 社交网络 | 发表时间:2017-05-28 09:29 | 作者:
出处:http://www.huxiu.com

本文编译Hayley Phelan在thecut.com的专栏


社交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及社交,让我们的生活看起来越来越完美:随时互动,及时地展示自己美好的生活的一面,可以删除或修改。但随着这类生活的普及,事情好像正在起变化,身处在完美生活的人们,越来越觉得孤独。


因为Instagram,朋友绝交了


美国作家Phelan在专栏里讲了她和朋友之间Instagram闹掰的经历。她和朋友Heather第一次在酒吧里认识时,就相谈甚欢,不管在生活习惯,还是兴趣爱好上都很像。在见过三次后,Phelan就已经将Heather视为终生的朋友。

 

随后她在Instagram上关注了Heather。但是她慢慢发现,Heather发布的照片,不管是自拍还是食物,还是其他的,都为了显得过于完美,而过度使用滤镜失去真实感。Phelan刚开始并没有过分在意这种差异,但6个月之后,她发现这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


“Heather开始一天更新好多次,每次都是和她的男模朋友合照,要么是在海边度假,要么是在酒店吃brunch,不管我什么时候打开Instagram,都能在首页看到她”。


社交媒体完全改变了Heather在Phelan心里的形象,从真诚有趣到变得虚伪做作,这直接影响到了她们的线下生活的关系,Phelan说她开始找各种理由逃避和Heather的见面。


这种被网络影响现实交往的情况,在年轻人中普遍存在。


日本综艺节目《nino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对社交网络上“女人所讨厌的女人们”进行了街头采访,受访人群列举的TOP3中,就有两个跟Instagram有关。其中得票最高的,是和生病了自拍的照片,“生病了就好好休息,发什么照片”,但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中更加突出,有些女生连削苹果流血,打死一只蟑螂都会拍照发出去。


对年轻人来说,社交媒体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基本统治了年轻人的生活。数据统计显示,有超过20%的人每天查看微信50次以上,而他们的年龄基本都在25岁以下。


通过社交媒体,年轻人可以随时同步朋友的状态,就算每年只见一次面,也可以成为所谓的熟人和好朋友。很多人和朋友在线上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了线下。人们开始分不清,哪个才是他们真正的朋友,是社交网站上穿着高跟鞋喝下午茶的一面之缘的“朋友”,还是穿着人字拖和自己吃烧烤的邻居?


社交媒体如何破坏朋友的印象


Phelan之所以不喜欢Heather在Instagram上的形象,不是因为Heather的图P得不好,也不是更新得太频繁,而是因为一切都显得太假了。


“我见过她,当然知道她在现实生活里是什么样的。相比起去海边度假,她更愿意去商场吹空调,相比起吃Brunch,她更喜欢吃pizza。”


面对这种线上线下人格分离时,很多人出现了出现了失望和尴尬的情绪。这种情绪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距离感不断扩大。


深受年轻人喜爱的Instagram


美国心理学作者Maria称,互联网天然具有使人疏远的属性。研究证明,人们的社交满足感,会随着互联网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呈倒U型发展。在最初使用的1-2年间,社交满足感呈上升趋势,紧接着,从社交媒体获得的愉悦感和连接感会持续下降。


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交媒体让人看不清朋友的真实性格。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在网络上展现理想自我,这与真实形象一定存在落差。越是亲近的朋友,越能意识到社交网络上的形象和真实形象的差别。很多人会把这归结为欺骗和背叛,极端案例就是像Phelan和Heather这样,因为社交媒体而绝交。


其实,人们面对不同的朋友本来就有不同的面,尤其年轻人,很容易被周围的人带动。只不过社交媒体将它公开并且扩大化了。


澳大利亚的社交网络研究表明,相比起不使用Facebook的人,使用Facebook的人更自恋,在社交中的孤独感更强。Facebook上的交流是一种广播式交流,不管是点赞还是评论,都在公开的环境下进行,这使得人们只能进行一种问候式社交。这种弱连接很难减轻人们的孤独感。


对于像Phelan这样接受信息的一方来说,这种广播式消息其实是一种被动消费,她打开社交媒体界面的那一瞬间,就失去了选择权。这种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会降低人的连接感和幸福感。实验证明,看别人的社交媒体界面会让人产生更多抑郁情绪。


为什么社交网络让人更加孤独?


美国心理学家Sherry Turkle认为,社交媒体给人太多幻想,让人们以为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被关注。而这种被关注的压力是双向的,一方面人们会为了在他人的眼中,表现得更完美,而强迫自己去做很多不必要的事。另一方面又会占据情感高点,看不上那些在社交媒体上不如自己有吸引力的朋友。


日本模特西上真奈美,她的生活就像是个巨大的、永不停歇的Instagram素材积累库,去好看的餐厅吃饭,去年轻人喜欢的地方逛街,甚至邀请朋友一起吃饭,都是因为“这类照片点赞量会比较高”。


而在Instagram上拥有3.1万粉丝的她,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朋友都没有。Instagram上和朋友的合照,要么是拜托路人帮忙,要么是以请客做诱饵邀请同学和同事一起。西上在Instagram上展现的,过于完美的形象,成为了她人际交往的绊脚石。


美国学者FURTICK曾做过一个关于友谊的调查,结果表明,相比起美丽闪耀的时刻,脆弱和尴尬才是催化友谊的重要契机,因为暴露弱点这一行为体现了信任,而彼此信任是友谊的基础。


西上的生活完全以Instagram为中心,因为想和男朋友拍照才交男朋友,因为想去时尚的咖啡厅和朋友喝茶才交朋友,他们更像西上拍摄的道具。为了拍参加朋友生日的照片,西上曾经在2月就为10月才生日的朋友提前“庆祝”。久而久之,身边的朋友都离开了她。


但西上为自己的行为找了一个正当理由:一切都是为了工作。因为SNS上的关注数可以和工作邀请联系在一起,关注和点赞越多,工作邀请越多。


归根结底,还是社会评价体系出了问题。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展现的形象,已经某种程度上变成个人的品牌形象。社交媒体上的生活对真实生活的影响,已经从个人生活领域拓展到工作领域。这让人更加重视对社交网络的个人印象管理,而且在被动消费的情况下,看到更多其他人精心展现的形象之后,下意识地以更高的标准来评估和改造自己。


社交网络让每个人都更加完美了,但也更加孤独了。


本文由南七道与邱雅共同编译。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创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关注互联网和科技创业。微信公众号:南七道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相关 [社交网络] 推荐:

社交网络决定树

- changlei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Guy Kawasaki 是 Alltop.com 网站的联合创始人,也是 Garage Technology Ventures 的创建合伙人. 当然,他更为人们所熟知的角色是苹果前首席布道官,在推广 Macintosh 的过程中上立下不少功劳. Guy Kawasaki 在社交网络上非常活跃,无论 Facebook、Twitter,还是最近推出的 Google+ ,他的信息更新都很频繁.

社交网络的“悖论”

- Felix - 月光博客
  编者按:Nina Khosla,作为一个设计师,同时也是Teethie创始人. Teethie是一个社会化博客形式的创业项目,致力于构建基于兴趣的社区.   近几年来,我们与朋友们在网上聊天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过去,无论线上线下,我们都只看到一小撮朋友在线进行交流. 曾经似乎让人提心吊胆的互联网世界虽然布满了陌生人,但我们可以与他们一到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

解析社交网络Tumblr

- - Solidot
网络科学家都在分析Twitter和Facebook的数据,而遗忘了另一个社交网站:雅虎的轻博客Tumblr. 雅虎实验室的Yi Chang和同事弥补上这一空缺. Tumblr有1.6亿用户,发表了700亿帖子,它的帖子没有字符限制,支持图片、视频和音频. Chang和同事分析了去年8到9月之间发表的6亿帖子(预印本),发现90%以上的帖子由图像或文字构成.

社交网络崛起

- - 《商业价值》杂志
2009的8月28日,当由新浪CEO曹国伟亲自主导的神秘项目微博开始内测的时候,更多还是被看作与饭否、嘀咕、滔滔相似的国内众多类Twitter产品之一,不过事情的发展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新浪成就了一个不同于美国Twitter的、中国本地化的微博产品,并引发了之后3年中国社交网络的一场风暴. 于新浪而言,微博业务的崛起让这家上市10年的老互联网公司重新焕发生机,于中国的社交网络而言,微博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里程碑意义的产品,而微博成功背后更值得玩味的则是:一个最不像Facebook思路做出的产品反而引爆了过去3年的社交网络浪潮.

社交网络 vs 社会化媒体

- 华子 - It Talks--上海魏武挥的博客
Twitter最近发布了一个名为“新闻编辑中心”的服务,专供网站上各路记者收集整理信息使用. 国内新浪微博也是出了名的媒体人扎堆之地,可见国外国内都一样:它首先是一个媒体,其次才是一个社交网络. 长久以来,这两个词是有些混用的,因为象Facebook这样的网站,它当然是一个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但又通过share和like两个按钮,网络中不断地流动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个网络,事实上已经成为很多人获取信息的首要媒体渠道(Social media).

社交网络的那些事

- Steven Wu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社交网络发生很多事. 先是之前一直被看好的 Color 并不被用户接受,后来Google+ 的亮相更是吸引了无数的眼球. 在 Google+ 亮相后一天,曾经的社交网络霸主 Myspace 被新闻集团以 3500 万美元价格给卖了. 在人们对 Myspace 一片惋惜中,Google+ 不断传来好消息:.

社交网络2.0,谁将取代Facebook?

- adow - 互联网的那点事...
编者按:本文来自@messiahyang的投稿,@messiahyang现在创业中,这里(http://orgger.com)是他的网站,点这里在Twitter上关注他. 如果有谁预言Facebook终有一日会统治互联网,我一定会报以不屑一顾的态度. 回顾一下这些人之前的言论,他们一定也预言过Yahoo和Google会有同样的未来.

弹性社交网络杂想

- 和谐牌河蟹 - GeekPark 捕风捉影
弹性社交网络,一个在目前这个时点谁都不能解释清楚的新概念;但关注移动互联网的朋友都知道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Color. 关于Color,可以查看Mobile 2.0博客文章《Color融资4100万美元的猜想》. Color的初衷是创建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新方式,在具体操作上就是利用地理位置、图片和排列算法,将关注同一事件并在附近的人通过群组的方式划分,进而实现社区的构建.

社交网络的流行密码

- Elisa - 《商业价值》杂志
当社交网络让传播信息的成本急剧降低,我们该如何把握流行. 在最新一集热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和艾米发现模因(即Meme,指八卦和其他社交信息)像传染性生物一样繁殖自己,并将人类作为宿主. 他们使用了“模因流行病学”的理论在朋友中进行实验,同时用带有刺激、恶性和世俗信息的八卦勾引朋友,以检验前者是否传播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