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这句话对吗?童年经历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是什么? - 简单心理

标签: 父母 童年 经历 | 发表时间:2017-07-03 20:49 | 作者:
出处:http://www.jiandanxinli.com

 

文|犀犀张简单心理内容实验室

编辑|简小单简单心理官方编辑

 

青春期时,剧作家派特·康洛伊参加了一个心理学课程。课上,有人告诉他,如果一个人小时候被暴力对待,以后也会打孩子;而如果母亲被家暴,很可能自己长大后也会家暴妻子。

这话让康洛伊非常不安。

「每当我们兄妹需要逃避时,就会进行一套仪式,找到一个没有痛苦、寂静又能安抚心灵的世界……」

 

在康洛伊的小说及剧本《潮浪王子》(The Prince of Tides, 1991)中,他这样写道。剧中,男主角的父亲简单粗暴,他们兄弟姐妹三人则会在冲突、虐待后,跑到湖边,扎进湖里,手拉手躲在水面下,就像回到了母亲的子宫。

 

 

 

在康洛伊真实的人生里,这样的情景反复出现。康洛伊描述,曾任海军军官的爸爸「最友善的声调就是吼叫」,对待妻子和七个孩子,他的父亲「错把家人当成海军里的一排士兵」,用统帅部队的方式要求孩子,例如每周六带上白手套,例行晨检。

 

孩子们犯错的时候,父亲会暴揍、惩罚他们,以至于孩子们丝毫不敢越界——这个家里,规矩繁多,纪律森严。

 

「我认为,童年最大的伤害,是我们根本没有(被父亲)当人来对待。」

 

所以,当康洛伊听到自己可能「遗传」父亲的待人方式时,他无法想象让还未出世的孩子经历自己所经历的,也不想毁掉一个自己还未谋面的女人的人生。

 

康洛伊的担忧不无道理。即使不达到家暴的程度,儿时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与他们的关系,都有可能影响成年后的我们与伴侣的相处。

 

有时, 我们会吓一跳地发现:我「遗传」了父母身上,那些自己非常不喜欢的特质。

 

另外一些时候,还会更吓人一点:我最亲密的 TA,居然和我爸/我妈一样固执、刻薄、忽视我……甚至,TA 居然说出了我妈/我爸最常说的那句我不爱听的话。

在和伴侣的不良关系上,「父母皆祸害」这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一方面,即使年龄上已经成人,我们内心的「小孩」依旧受着儿时父母留下的影响,试图用亲密关系重写童年不愉快的经历;另一方面,「内心小孩」像儿时夸大父母的能力一般,对亲密伴侣给予不切实际的期望,从而造成矛盾。

 

从这个角度讲,「遗传」的可能不仅是「加害」,还有「被虐」。

 

让我们回到派特·康洛伊的故事,看看电影和现实中,那个生活在父亲暴力下的敏感温柔的母亲。

 

 

看似楚楚可怜的她,其实却以另一种方式掌控着一切。康洛伊说,每次被丈夫家暴,母亲总会向孩子们否认之前发生的一切,许下虚假的承诺(例如带孩子们逃跑),并以温柔和忠诚「要挟」自己的孩子,

 

 

母亲把每一个孩子叫过来,搂着他们,轻轻在孩子耳边说:「你们几个里,我最爱你,疼爱你远超过他们,你也爱我么?不要告诉任何人,你会保密吗?」

 

温柔和忠诚是无形的绳子,捆绑、控制着孩子。等他们长大成年,发现这隐形牢笼,只剩在其中痛苦嚎叫。

 

有个社工朋友告诉我,她的许多遭受家暴的客户,在被「解救」后会一再回到施暴者身边。或许,这些人也在身体受虐的关系里,体验到了如康洛伊母亲一般的,从精神上「控制」别人的享受。

 

最终,「潮浪王子」以帮助试图自杀的妹妹为契机,终于得到了向心理医生坦白,直面过去的机会。经历过三次婚姻的康洛伊,也反复做着走出童年「牢笼」的尝试。好在,康洛伊寻找到了「出口」: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小说和剧本,例如《潮浪王子》,和《霹雳上校》(The Great Santini, 1979)——在康洛伊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谦虚地称自己为 The Great Santini, 「伟大的圣帝尼」。甚至,出于对孩童时代家中「男孩绝对不能做饭」的叛逆,他还成了名厨师,出版了厨艺书。

 

如果换做你,从「坏」的家庭关系中成长起来,要怎么办?

 

说到底,在亲密关系里,我们究竟在寻找什么?这又和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有何联系?

 

初恋都还没有的时候,我们会悄悄在心里列个「清单」,打定主意要去寻找集各种可爱特质于一身的人,勇敢、温柔、体贴、友善……

 

你以为你真是像你以为的那样以为的么?错!

 

实际上,我们潜意识里的「标准」要奇怪而黑暗得多。真正吸引你的人,可能根本就虚伪、不负责任,甚至刻薄难缠。

 

为啥就不能和好人在一起呢?

因为使得我们爱上一个人的,根本不是那些优点,而是「熟悉」的感觉。

 

 

 

 

1. 吸引我们的,是那些曾令我们受伤的特质

 

小时候,父母的特质埋下「阴影」,影响我们的择偶。那些特质,尽管听起来都是缺点,但当再次陷入一模一样、令人不爽的纠缠时,我们感觉到的只是:熟悉、有爱。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察觉出了其中的矛盾:在原生家庭里遭遇的冲突、挫败等,也会再次在伴侣身上感受到。这次,就真的会解决么?

 

这矛盾,恰使得吸引伴侣的特质反过来成为关系中最恼人的部分,而渐渐使两人渐行渐远。

 

一个不行,再找——找一个依然具有类似特质的对象。

 

一次,两次,三次。我们中的有些人,会反复陷入这种既挣扎、痛苦,又摆脱无能的亲密关系中。

 

这种情况,心理学上称作「强迫性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

弗洛伊德认为,强迫性重复是一种神经防御机制。强迫性重复试图通过「重写」历史,让过去受创伤的历史能够重新拥有个完美大结局。

 

而我们首先要重写的,就是自己和父母,尤其(但不完全)与异性父母一方的,那令我们不爽、不安的关系。

 

很多时候,事实是,问题确实存在在父母一方。他们由于自己的心理问题、状态、或局限,没有能力或意愿提供爱、支持、安全感、归属感、纪律等等,这些孩子需要从中获得滋养以健康生长的元素。

 

因为疲惫、失望、被拒绝、被抛弃、被忽视、甚至被虐待,将孩子的心理置于风雨飘摇的境地。为了不去顾影自怜,孩子们需要否认自己的处境,和自己感受到的愤怒、压抑、绝望。同时,我们倾向于抱着希望——一种幼稚的希望——认为如果我们更好、更完美、更聪明,甚至更安静、更幽默,我们的父母就会更爱我们,而我们则可以成功逃出「抛弃抑郁」[ Abandon Depression(James Masterson, 1990)]。

 

这种怀揣希望、试图改变父母态度、「拯救」关系的心理,本是出于小孩子自我防御。但成年后,儿时的情景还在,内心的「孩子」还在积极寻找能够将之前与父母之间令人受挫、不安的关系变得更好的方法,只不过现在,对象不只是父母了,而是迁移到伴侣或潜在伴侣的身上——与他们的关系,是与父母关系的某种象征。

 

「内心小孩」试图创造和之前相同的互动,“而这一次,”「内心小孩」想,“这次会不同了。我会让改变这个人,会让 TA 爱我的,我不会失败了。”

 

从心理的角度上,潜意识里,我们无意识地让情绪化、有需求的「内心小孩」做出了选择,而不是以我们理智的、成人式的那颗心。

 

只是,类似的努力几乎注定是失败的。我们要如何「修好」对方?「治愈」对方?「改变」对方?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尝试里,唯一被改变的只有「累觉不爱」的自己。

2. 在亲密关系里,变成曾最不愿成为的「自己」

 

《老友记》的一集中,Rachel 抱怨父亲的刻薄,讨厌他的严苛,等到自己教 Joey 划船时,她却也一样凶巴巴。

 

 

直到面对朋友的反应,她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和父亲一样严苛,凶狠。

 

 

 

 

是的,偶尔,我们也会反过来,以曾经被「虐待」的方式对待他人。相比朋友,面对伴侣时,更多深层的情绪和影响将被挖掘出来。谁让对方爱自己,因此很脆弱呢!

 

 

其实,我们并无恶意,只是「内心小孩」觉得:那个「虐待」自己的人,是自己的“对立面”,那么,对方的感受也一定和自己相反:自己不安、焦虑、伤心,那么对方一定安全、自得。

在与伴侣的互动中,照见内心深处那「不愿成为」的自己,也是毁掉我们亲密关系的大敌。

3. 像抱怨父母那样,抱怨伴侣

 

伴侣让我们内心那个焦虑脆弱的小孩重获安全(哪怕是暂时的),这是我们爱他们的原因。但同时,这种原始的依赖也让我们信任他们“太多”了那么一点点。

 

面对了我们这么多的缺点、看到我们这么多脆弱,帮助了我们这么多的人——竟然无法修复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是的,生活充满困境,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抱怨那些真正伤害我们的人,却只好将怒气发在那些可以忍受我们愤怒的人身上——因为不管怎样,他们依然陪伴着我们。

 

对待父母时,我们是这样的。毕竟,是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满是考试、拒绝、沮丧和伤痛的世界。说真的,在心里,我们甚至会觉得对父母的抱怨是一种“嘉许”——你必须在某人身边感到足够安全,才能说出“我恨你”。

 

是的,我们高估父母了——我们怎么能不高估他们呢,毕竟,那时我们又小又脆弱,而他们已经是成熟的大个子了。

 

只是,他们并无法控制那么多。我们的爱人也一样。

 

但「内心小孩」再次夸大了伴侣的能力。我们对伴侣的期待,带着小时候对父母的那种美丽、危险而又不公平的信任。

 

有时,这种“责怪”游戏可能恰是在彼此身上的一种投入,是双方经历动荡的私密领域的一部分。这真是迷之「爱的表现」。

 



受到以上这些影响的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在亲密关系中,要解决恼人而痛苦的强迫性重复,确实很困难。如果换个方向来,刻意回避掉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特质和互动,不是就能找到合意的伴侣了吗?

也未必。

 

其实,我们为了“安全候选人”已付出太多代价:为了躲避曾经遭受的不愉快,我们同时躲避掉了与之有关的一切特质——包括那些好的部分。例如聪明、慷慨、善言辞等等。假如你的父亲聪明稳重,但同时居高临下,抗拒一切新鲜话题,那么,你可能认为所有聪明稳重的人都有种卫道士的假正经。

 

显然,好坏都「杀死」,也不是好办法。只有找到那些“控制因素”,才能获得自由。这要求我们抛弃整套防御机制,而那些依靠防御机制抵御的感觉:悲伤、愤怒、绝望、无助、羞耻、伤害……那些儿时未能面对,成人之后也没能去面对的感情,终将被面对。

 

因此,真正有用的,是去认识那个「内心小孩」。直面 TA,与 TA 交流,听听 TA 到底什么感受,需要什么。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感到父母或许太快忘记了他们自己成长的过程和感受:他们将同理心置于奇怪的位置,会给一些古怪的怂恿,担心的太多,又忽视了太多。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只能由今天的自己完成,做自己「内心小孩」的合格家长。

 

至于对父母的「责怪」,或许某种程度上,你必须这么做,你必须发现他们身上的“不足”,必须为自己这一世代不同的想象而活,否则,就会丧失成长、生活的能力。你将不得不以某些方式与你的父母“分离”——有时,是以非常刻薄的方式(例如青春期叛逆),但真正成熟的你,或许可以更多地去练习温柔的同理和沟通。

 

因为,说真的,无论父母、爱人多么平庸,在每个人的心里,总有那么几点,使他们看起来如此伟大不一般。

 

参考文献: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evil-deeds/200806/essential-secrets-psychotherapy-repetitive-relationship-patterns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evil-deeds/200806/essential-secrets-psychotherapy-the-inner-child

The Horrors of Parents from The School of Lif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sZxwYzlSI

 

当然啦,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走出这个“强迫性重复”的牢笼,可以来【简单心理】预约心理咨询哦!咨询师会提供一段“陌生的亲密关系”,你会在这个关系中去重复、发现和打破旧的关系模式,并重新经验新的关系模式。

 

 

  • read more(点击题目)

若想了解【抑郁】【陪伴】【亲密关系】【安全感】【焦虑】【内向】等等,请在后台回复:豪华大餐

 

 

 





 一起来参加破茧小组,探索自己吧~

相关 [父母 童年 经历] 推荐:

父母皆祸害这句话对吗?童年经历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是什么? - 简单心理

- -
青春期时,剧作家派特·康洛伊参加了一个心理学课程. 课上,有人告诉他,如果一个人小时候被暴力对待,以后也会打孩子;而如果母亲被家暴,很可能自己长大后也会家暴妻子. 「每当我们兄妹需要逃避时,就会进行一套仪式,找到一个没有痛苦、寂静又能安抚心灵的世界……」. 在康洛伊的小说及剧本《潮浪王子》(The Prince of Tides, 1991)中,他这样写道.

童年跟父母的依恋风格影响成年后的两性关系

- - 麻辣情医吴迪的BLOG
童年依恋风格影响成年后的两性关系. 摘自《社会心理学》(美国)斯蒂芬弗兰佐. 幼时父母和子女的3种关系(玛丽 爱因斯沃斯 1989):. 安全依恋风格:对孩子的不安、快乐和疲劳信号非常敏感及时反应,情感上的安全感促使孩子对那些靠近他们的人怀有信任感,感到自己受重视和喜爱. 回避依恋风格:父母对孩子疏远冷淡,让孩子在社会关系发展上缺乏信任,学会压抑自己的感情依恋需要.

父母老了,如是说

- bourne - 佳人
请所有子女必须记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待. 反映慢慢迟钝,身体也渐渐不行时,. 请耐着性子试着了解我,理解我……. 甚至已经不会穿衣服,不要嘲笑我,耐心一点. 记得我曾经花了多少时间教你这些事吗. 说着同样的事情时,请不要打断我,听我说. 我必须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同样的故事,. 忽然不知道说什么了,给我一些时间想想.

当父母与孩子的头调换

- 11 - 玩意儿
很有趣的一组图吧,当孩子与父母的头部交换以后,会造成什么样的景象. © 玩意儿 ┊ 原文链接 ┊ 新浪微博 ┊ 点击访问我们的淘宝店. 移动客户端线下广告的创意 (@yixieshi). 创意水果蔬菜的肖像设计 (@poboo). 超有创意的广告 (@fanjian). 绝对经典的各国各品牌汽车广告.

做父母,要积极指导

- 友书 -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来源Parenting With Positive Guidance. 译者zhanglaoshuai. 编者的话:此文辑自阿曼达摩根的《不仅仅尖锐》一书. 说到指导我们的孩子的行为,我们要问问自己,我们依靠的是处罚还是纪律. 对于许多人来说,上面所说两个词意思相同. 我不是就语义进行争论,而是想提出一个观点的改变.

原谅父母养育缺陷12法

- biAji -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译者 Flora Zhong. Children begin by loving their parents; after a time, they judge them; rarely, if ever, do they forgive them.” ~ Oscar Wilde. 孩子从爱父母开始;一段时间后,他们评判父母;如果有也很少有孩子会谅解父母--奥斯卡 王尔德.

几招让你轻松做父母

- He -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译者 yuanmonica11. 人们经常问我:你有六个孩子要照顾,怎么还能做那么多事. 我的回答很简短--因为我老婆伊娃很棒. 因为她,禅的习惯(Zen Habits)这个网站才得以存在. 所以如果你想获得一些育儿建议,你应该问伊娃. 她没有博客,所以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经验,让大家的都能轻松做父母.

不会做父母的中国人

- - 冉云飞博客:匪话连篇
冉按:这是我在《南都周刊》所开专栏的第一篇,已于前日刊出,现将全文网载于此,请诸位朋友批评指谬. 2012年7月18日10:33分于成都.   十三年前,我写过一篇小文《教育父母》,批评一群父母为了孩子中考,而阻止救助一位急危老人,而导致其撒手人寰的事(1999年6月25日新闻《大连中考家长阻断交通 六旬老人撒手人寰》).

拍色·童年

- xtps - 有意思吧
 彩虹,拍色主办方,流浪在梦想中的城市——杭州,微博上人称此为lady and a little boy. 每年都有儿童节,每年都有儿童老. 年年儿童不相同,童年依旧笑春风.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愉快的命题,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奔三奔四的人来说,多少有些感伤,有些残酷,甚至有些不忍回顾.       可恨一个不可靠近的人,把这么一个艰难的课题丢给我,还要不停的催命.

图:回到童年

- 探花 - 煎蛋
“想回到过去,那个简单又快乐的世界. ”找出儿时的相片,在同样的场景拍下同样的画面,只是物是人非,岁月已偷偷改换了你我. 图选自摄影师 Irina Werning 的 BACK TO THE FUTURE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