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985、211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

标签: 知道 读书 无用 | 发表时间:2017-07-25 22:42 | 作者:
出处:http://mp.weixin.qq.com







念高中时,常听班主任提起一位学姐,她几乎不跟周围的人说话,没什么朋友。



直到高考,她考了全省前十名。



市里去拍摄宣传时,发现她家中一贫如洗,父亲早就过世了,母亲还一直卧病在床。



高中为了省钱,她经常趁别人吃完饭离开后,去捡吃剩的馒头,一边捡一边吃。



那时候,有些高校会给优秀高考生数万元的金钱奖励。



她说,她高中三年拼命学习,目标就是能拿到那笔钱,这样她就自己赚够了学费,亲人就再也不能逼她赶紧辍学,早点嫁人。



“像我这种出身卑微的人,连任性的资格都没有,就害怕一停下来,就被别人狠狠地甩在后面。”



这让我想起云音乐的评论区常看到的一句话:我不敢倒下,因为身后空无一人。



知乎上有个提问:底层出身的孩子,假设当年你没能上 985 或者 211,你会损失和错过什么?



什么是底层?就是除了你自己,你一无所有。而只能靠自己的人,连个性都是奢侈品。





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不论出处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必论出处的年代。



龟兔赛跑,如果兔子一直在拼命跑,结果会怎么样?



英国BBC曾拍摄纪录片,展现14个孩子,50年的人生轨迹。



7岁时,来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罚站,少被打,吃饱饭。



七岁的John和Andrew说自己每天都会读《金融时报》/《人生七年》



50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好工作。



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为精英,两个依旧中产。



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



知识改变命运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的较量。



有钱的基础是,你家庭的资源、背景,加上你的努力和运气。但大多数人,不过是为了生计而出卖劳动的人。



纪录片中曾辍学的父母,没能力教孩子怎么学,因为穷,他们也没钱让别人来教,到后来,伦敦的孩子Tony也辍学了。





人脉、财富、教育等资源,会父传子,子传孙。



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农村80%的留守儿童从没参加过课外辅导,在西部贫困农村,63%的学生甚至没有高中文凭。



中国校友网对全国各省级高考状元开展调查,发现在2007-2016年间,全国共有约837名高考状元。其中,近五成状元父母是教师(35%)和工程师(12.6%),近两成父母是公务员。



来自农村、经济状况欠佳家庭的状元所占比例在下降。



这种现象,就如同今年北京高考状元说的: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还生在北京,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走很多捷径。



状元身份的背后,一定付出了汗水,但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支撑他的还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真的太大了。



有时你不得不承认:自己努力的天花板,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出生在罗马。



《北京爱情故事》里的石小猛,前期极尽努力,但在职场上依然被上司克扣,受尽欺负。





剧中的石小猛/《北京爱情故事》



他在特别绝望的时候说,人生就是一场比赛,可有的人连参赛资格都没有。确实,那些富家子弟手中的东西可能是我们一辈子也买不起的东西。我再努力再勤奋八百辈子,有用吗?没用,赶不上你一生下来,嘴里边含一把金钥匙,我呢,也别勤奋了,别努力了,我就吃吃斋,念念佛,找个好时候好地方,投个好胎,找个好爹。



人的每一种奢望都是设想“如何能付出最少而得到最多”,但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这种极端不公平的交易。



所以大学,起码提供给了底层可行的前进捷径,终其一生或许谈不上逆袭,但在人生的接力赛中,你是自己孩子的起点。



跨过这条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以后的门票会越来越贵,你可能再也买不起入场券了。





为什么一定要上名校?



一、你身边人的优秀程度,会影响你



过去20年来,北大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上了研究生,当起大学老师。



每个学校都有保安,但为什么这种成群结队的考学行为,在名校发生的概率更大?媒体采访“北大保安第一人张俊成”的报道里,或许就藏着答案。



张俊成说,有次站岗,看到一位老人骑车过来,快到门岗前,老人下车,推车走过。



经过门岗时,老人点头跟他说:“你辛苦了”。



张俊成感到很受宠若惊,他问旁人,“这是谁?怎么这么尊重我们?”



别人告知,老人是北大校长。



在保安岗位上,张俊成也曾一度“迷失”,他说,“那个时候非常无知、愚昧”。



但他却得到了多位北大教授的热心帮助,在教授们的建议下,他才开始重新读书学习。



《精进》一书中谈到:



“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而在一片向上的氛围中,周围的人都在努力,自己也会用相对严格的标准来审视自己,不断自省,哪怕最后变不成最牛的,也可以优秀出众。



二、名校的光环,是一种优秀的传递



当别人无法深入接触你时,你的头衔,外表等外在表现,往往决定了他们对你的看法。



大学生如同韭菜,收完一茬又会有一茬,已经不怎么新鲜了,在这种情况下,“名校”就是一道招牌。



稍微想一想就不难理解,亲戚家有孩子考上名校,周围人会口口相传,“谁家的孩子,上XX学校了!了不起!”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都要掰扯清楚,好像有了这层关系,自己的身价也能水涨船高。



名校在人心中的地位始终就不一般,它的声望是由多年来源源不断地人才输入和输出才形成的。所以HR选择名牌大学的求职者,成本无疑是最低的。



在他们看来,出身名校,起码意味着有智商或者有毅力。



说到第一学历,古人也非常重视。



满清重臣左宗棠,举人出身,终其一生没也考中进士,这成了他永远的痛,甚至让他在宦海中饱受侮辱和曲折,后来他成了正一品,还不忘给自己弄一个荣誉进士的称号。



到了现在,国内大公司招聘时,几乎都会明确地写明岗位的学历要求,有些岗位要求至少是本科以上学历。



有人说这是“歧视”。



关于“第一学历”,某社区曾发起过一次探讨,参与者各抒己见,其中被点赞最多的留言是这么说的:



国家队为什么要从省队里选运动员?我是全村跑步最快的为什么不能参加奥运会?

第一学历不好有两个重要隐患,1、过高地估计自己努力的价值和自身水平;2、过低地估计科学研究的困难程度和世界的大小。 



第一学历不能决定人一辈子,文凭也证明不了人的能力,但一些机会,在某些时候只留给有这张纸的人。



三、人脉的扩张,是一个人能力与资源的扩张



好大学能带给你接触更广泛圈子的机会,人脉的扩张,也是一个人能力与资源的扩张。



有次和一位在创业的学长聊天,他说他现在的团队,基本是研究生时期的同学,并且导师觉得他的项目前景不错,主动帮他做宣传。



当年北大毕业的陆步轩,以卖猪肉为生,全国哗然。



别人只看到才子卖猪肉的不光鲜,但陆的校友陈生却注意到:一个档口,自己一天只能卖1.2头猪,陆步轩却能卖出12头,简直太牛逼了。



陈生邀请他做品牌顾问,两人合作成立“屠夫学校”,养殖土猪,后来,他们开了几百家连锁店,陈生身家也过百亿。



不光是创业上的资源,为什么名校毕业生大多能找到外人眼中不错的工作?



除了本身能力问题,校友的作用也很明显。



比如前辈在大型企业上班,那你进入他的圈子实习和求职的机会,一定会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多。



四、薪酬待遇



更功利性一些,如果你以赚更多钱为目标,学历绝对是决定因素之一,在薪资这件事上,国内外都保持了一致。



福利待遇好的公务员事业编国企员工等岗位,都有硬性的比较高的学历要求。



2010年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对学历的要求,硕士以上学历的职位有294个,占职位总数的54.55%;而专科学历可以报考的职位只有1个。



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通过嫁娶来改变命运越来越难



从相同或相似的阶层群体中挑选配偶,这种门当户对式婚姻匹配,被称为同质婚。反之,跨越社会等级、社会群体壁垒的婚姻,为异质婚。



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6》,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同和相近文化程度的婚姻匹配比例显著提高。



“男高女低”的异质婚配模式减少,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更加难以通过婚姻实现社会流动,女性选择比自己受教育程度高的男性的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在比自己仅仅高一个层次的梯度中选择,也就是现在鸡汤文常说的“你是谁,就会嫁给谁”。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村男性,在择偶时面临更为严峻的困境。





一张高校文凭,不能确保让人站上顶峰,却会让大多数人免于跌落谷底。



那些说它“没用”的人,不过是一直处在谷底上方,但这绝不等同于“谷底”不存在。



曾看到一位网友的跟贴,他说:“其实我也没高考,也没读过大学,现在过得也不错,但这是我几年来起早摸黑努力得到的结果,不可以说读书无用论,其实读好大学,人生肯定会有个好的起点,更好地认识世界。”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



有句被说过无数遍的话: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还没高调的资格呢,就嚷嚷着要低调,还没活明白呢就开始说去伪存真,这是一种最损己不利人的行为,自己活得假,别人看着也特别累。



读书是一生的事,不是什么时候要用到了,我们才去学什么。





刘媛媛演讲“寒门贵子”/《超级演说家》



刘媛媛在《超级演说家》中曾发表过这样一段演说:



“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些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完全决定于自己的感受。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你的一生就是斗士的一生。”



这世界就是,一些人总在昼夜不停地运转,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发现世界已经变了。



- END -

网易新闻沸点工作室《槽值》栏目招聘线上作者和正职编辑,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相关 [知道 读书 无用] 推荐:

上了985、211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

- -
念高中时,常听班主任提起一位学姐,她几乎不跟周围的人说话,没什么朋友. 市里去拍摄宣传时,发现她家中一贫如洗,父亲早就过世了,母亲还一直卧病在床. 高中为了省钱,她经常趁别人吃完饭离开后,去捡吃剩的馒头,一边捡一边吃. 那时候,有些高校会给优秀高考生数万元的金钱奖励. 她说,她高中三年拼命学习,目标就是能拿到那笔钱,这样她就自己赚够了学费,亲人就再也不能逼她赶紧辍学,早点嫁人.

关于读书

- iDesperadO - 4G spaces
看到师弟蔡白银写的文章, 有所感, 写下几句不成文的心得体会.. 大学读经典书, 能缩小自己和发达国家学生的差距. 我们国家的大学和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大家也都能看到. 在理工科上, 或许中国大学唯一能和外国大学在同一起跑线的, 就是图书馆里面躺着的经典英文原版书了. 科学发展到今天, 每个领域都是枝丫茂盛, 都有经典的著作.

Linux读书片言

- L - 博客园-首页原创精华区
  目前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应用有一定距离,虽然整日都叫嚷着“一定要改革”. 但毕竟高等教育的本质只是给与一个平台,扎实基础,为往后自我学习的道路上提供  动力.   自我学习的能力在IT业着实重要,甚至是全部,不管是技术,还是业务.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open source这玩意 还真是检验一个人“自我学习”能力的好东西.

暑期到来好读书

- Codetrick - 南桥的博客
几个星期前,我去帮一美国人搬家,忙了大半天,装了两个大卡车. 家具倒是不多,连床都是那种铁架子的简易床,但书装了半卡车. 这户人家的丈夫在社区大学任教,妻子当幼儿教师,家有两个孩子,是一个普通美国家庭. 这些年我发现美国普通家庭读书从质到量,不知把中国普通家庭拉下了多少年. 他们很舍得花钱卖,也舍得花时间读.

读书总结/计划

- tiger - 游戏人生
2010年读了一些书, 下面的数据都来自豆瓣, 有些书没有读完但短期内没有计划再读也标记为 读过, 而另一些书搁置了很久但希望继续读下去则标记为 在读.. Unix 技术手册(第四版 中文版). 作者: Arnold Robbins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09年11月1日 / 98. 虽然有 man, 有 info, 有这么一本放在手边的工具书, 还不错吧..

八月所读书目

- GLORY - 4G spaces
是 Software Tools 的 Pascal 版本,除了编程语言不一样以外,其他都一样. 为了写最近的几篇番外篇,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翻了一遍. The Art of UNIX programming 第2遍. 想研究一下 BDD, Knuth 大神的风趣和平实依旧. 一本讲最高法院和美国历史的书,角度非常接近群众,而不是帝王将相传,很推荐.

Programming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读书总结

- 透明 - 崔添翼 § 翼若垂天之云
assign every item to the nearest centroid, and move the centroid to the average location of all items assigned to them. checking pairs of nodes that have a common parent to see if merging them would increase the entropy by less than a specified threshold.

读书的“危险性”

- kaletoppest - 左岸读书_blog
人人都说读书好,却忘了事物均有两面性. 培养读书的兴趣就像坐高铁,上去了不一定下的来. 一个人一旦爱上书,那么今生就必定不能脱离它的魔掌. 你苦读了许多书,突然有一天抬起头来,就会发现社会在冷冷问你,读那么多书干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

读书的“记”与“用”

- Evan - 逍遥游·萧秋水
一年前,我看了100本书并做了许多读书笔记. 可问题是,一年后的今天,感到这100本白看了,原因是:忘了. 一方面我渴望读更多的书,一方面脑子没有博闻强记本领,读了就忘,然后再读其他,然后继续忘,只永远记得当下再读的书. 这个问题相当普遍,虽然一般人达不到一年看100本书的水平. 我觉得这里面缺少了两个关键点:复习和用.

读书保持品位

- - 穿过记忆的河流
读书保持品位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2-09-02 作者: 胡传吉 .    《想念林语堂先生》(马悦然,载《书屋》,2012年8月)一文,提及林语堂的读书观. 林语堂认为“读书是文明生活中所公认的一种乐趣”,“凡是没有读书癖好的人,就时间和空间而言,简直就等于幽囚在周遭的环境里边. 他的一生完全落于日常例行公事的圈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