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 有同学问做产品的流程,大公司的已经有很多大牛写书了,讲下我做小产品时的流程吧。
首先会画商业模式画布,这是一个全局思考的工具,可以强迫你在各个层面上来思考,不至于遗漏某个方面。当然,商业模式画图其实是贯穿全局的,第一步只是分出细分客户,然后给他们提出价值主张。
做客户细分时,首先是做用户画像(persona)。用户画像就像一个Galgame里边的妹子一样,应该具有代表性,覆盖各类用户。另一方面,它又像接口一样,应该尽可能单一。比如说在某一个用户画像有双重人格和精神分裂的趋向,那么就应该分离成两个画像。
认真一点做的话,应该把各种画像都做出来,最后来做取舍。取舍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这个画像代表的用户数量,这基本意味着你产品的可能规模;一个是这个画像代表的极端场景,比如设计全栈课程这个产品时,我放了一个厌学的画像进来,他代表了不喜欢学习,但又不得不学习的人。这个画像是极端的,但如果一个厌学的人也能学下去,那么不那么厌学的人肯定也就能学下去了。
不过一周目的用户画像可以稍微粗略些,之后有数据了再迭代。大一点的产品做三到五个画像基本就够了,像我做的小工具,一般只做一个画像。
画像描述了一个个群体的状态和需求。这个时候我们该提价值主张了。注意价值主张其实是和每一个用户画像对应的,价值主张其实是一个产品的内核,是用户为什么要使用你这个产品的理由。价值主张提得好,产品就成功了一半。
比如冷熊简历那个小工具,很多同学问我,这和我本地的Markdown编辑器有什么区别?其实冷熊简历的价值主张是「简单」。这个核心价值影响很多产品细节,比如说,为什么要加预先写好的「备用片段」?这让用户从「写」简历变成「改」简历,更节省脑细胞。再比如,本来直接在「页面另存为」里多点几次选项可以保存成PDF,为什么还要做一个服务器端转换工具?因为前者用起来要半分钟,后者只要一秒。当你明白自己的价值主张所在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取舍,哪些东西可以放弃,哪些东西是命根。
如果提不出来一个让自己的心动的价值主张,那么我通常会把这个项目放在那里,等想出来了再做(个人项目就是好呀)。另外五问法是个好工具,它可以让你从用户的表层需求,一层层深入到底层去。
为什么客户要买你的课?因为希望学习知识。
为什么要学习知识?因为要提升技能。
为什么要提升技能?因为这样可以更好更快的完成工作。
为什么要更好更快的完成工作?因为这样才能获得职业上的提升和发展。
为什么要获得职业上的提升和发展?因为这样才能过上富足又自主的生活。
五不过是个概数,只是用来强迫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装饰,不用太过纠结这个数字。
不过就算我们想出来了一个自以为精妙绝伦的价值主张,这也仅仅是痛苦的开始。因为绝大部分价值主张都是有问题的,需要进行验证。
MVP(最小可用产品)当然是很好的验证方式,但缺点是比较慢。所以一般会先做一个否定向的验证,否定向是说,这种验证通不过,价值主张就算挂了,通过了,还得在用MVP来验证一把。
这个时候竞品就派上用场了,竞品的价值不是竞品做了什么,而是竞品的用户活动和投诉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了解客户群体。对于工具类产品来说,个人感受一般还算准,对于社交类产品来说,还是写个工具抓大一点样本的数据来分析会比较好。数据抓取方面,Chrome 插件和 Xposed 能多块好省的做很多事情。
价值主张验证以后,开始分场景。每个画像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通过什么设备使用你的服务,我们主张的价值是如何传递的,损耗是多少。
接着就是按场景出功能点,最后对每个画像的每个场景的功能点进行合并,分到各个版本(PC端、移动端)上边,按优先级进行分期,出(各个分期的)原型。
后边就是跟开发控进度的事情了,这里不多说。
值得说的是,接下来会根据自己的用户数据和投诉进行二周目,商业模式画布、用户画像全部都是动态调整的,这是一个长期工作,耗时耗力,而且当价值主张错了的时候,可能需要全盘重做。所以一般前三周目都应该保持MVP状态,不要管太多细节和非核心画像。不然加班加到飞起,还要天天给程序员们道歉
我个人比较喜欢精益创业的理论体系,所以这个流程大体是从里边抽离出来,经过实践微调了下。这里说的也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流程了,实际操作中,我一般会偷懒,不过往往偷懒最后都搞出了更多的工作 🤣
产品流程因人因事而异,在我这里还算好用,仅供参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