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确定性之后,年轻人正在退出爱情
作者:富贵儿
来源:微信公众号:富贵街23号(ID:fuguijie23)
爱情是个当代难题。
人们感受爱、理解爱、谈论爱,同时又对爱充满怀疑。在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不少年轻人选择收回伸向爱情的手,不再“冒险”。
01
婚姻在当代年轻人价值序列中的位置正急剧下滑,这是事实。
老一辈人结婚为了生儿育女和老有所依,而更多年轻人的态度是,“婚姻不是必选项,我更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
中国人民大学一项覆盖全国22个省份、9775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超过四成的大学生都没有恋爱打算。其中女生的恋爱意愿相对更低,仅有54.42%有恋爱计划,低于男生的56.88%。
“我们的年轻人里,至少有三分之一,都不需要亲密关系。”
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一语道破这一现象的本质,“在亲密关系这件事上,追求就意味着承担。”他分析道,“在传统社会,这种追求过程通常意味着一份回报或可预期的稳定结局,比如成家。但现在不一样了,爱情的唯一性越来越不存在了。”
唯一性缺失的首要源头,是现代生活的重压。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每天工作10小时,通勤时间接近2小时,在这种节奏下,恋爱变得奢侈,搞钱搞事业更为实际。
久而久之,他们对爱情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不计回报为爱奔走的“恋爱脑”已经过时,当下流行的是清醒理性和势均力敌。
他们追求经济实力、三观、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匹配度且绝不将就,择偶标准也更加量化——会列表对比双方年龄、外貌、职业、家庭条件甚至MBTI类型,还会征询网友意见:“大家帮忙看看般不般配?”
评论区常常各执一词,最终得出“冷暖自知”的结论。
02
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在调研中观察到,在信息爆炸和快速变化的时代,现实压力并非年轻人不愿结婚的主因,对不确定性容忍度降低、信息茧房以及成长心理创伤才是核心原因。
她认为,年轻人更倾向于即时满足和确定性体验,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度正在后退。
在与《南方周末》的对话中,她举了一个例子。
“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年轻时到一个陌生城市,要买一张地图,但走更细的路,地图上是没有的,你需要问路,还要分辨指路的人是不是真知道路,整个过程里,有大量的不确定性。今天年轻人去到一个地方,用很精准的导航,提前做好吃住行的攻略,花销是多少,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等都有预判,而不是说瞎赌。我觉得这可能是无形中,一代人的心态变化:当代年轻人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力大幅度下降。”
可婚恋本质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长期投入。
对于能承受不确定性的个体而言,是挑战也是幸福,但对于难以承受不确定性的个体而言,就会引发强烈的损失厌恶。
陈祉妍强调,“不确定性,是这个世界的恒常。”
与此同时,她认为算法主导的信息环境进一步强化了年轻人对婚育的负面认知。
“自媒体的误导,加上流量导向,导致年轻人对婚恋持非常负面的态度。”
在网络编织的信息茧房里,真实世界中的图景被遮蔽了,负面案例被无限放大、反复推送,形成一种“幸存者偏差”的错觉,仿佛不幸才是常态。
但从传播角度而言,幸福的大多数,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
“据我所知,大多数人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感到幸福,但我们透过互联网信息看到的生活并非如此。”
在算法驱动的流量世界里,温暖的日常、琐碎的满足感,远不如戏剧性的冲突和极端的痛苦有传播力。
这种扭曲在年轻群体中尤为明显,他们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然后基于这些信息趋利避害。研究显示,年龄越小,受信息茧房的影响越严重。
“现在的10后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虽然他们还没进入婚恋的主战场,但网络算法、流量导向是在逐步加强的。”
03
随着95后、00后步入婚恋年龄,一种全新的价值观正在形成,那就是“自我”与“关系”孰轻孰重。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反复揣测对方是不是真的爱你时、在关系里感到不舒适时、发生矛盾觉得对方不理解你时、感受到个人价值感被削弱时……于是开始疑惑:“这个恋爱是非谈不可吗?”
当然不是。
你会发现,在社交媒体上,这样的爱情如同洪水猛兽。每一个关于情侣吵架、吐槽伴侣的帖子下面,最常见的一种回复是:分。
“不分手,留着过年吗?”
在当代,分手和劝分似乎具备天然正当性:心理学告诉你要“离开一段让你不舒服的关系”,视频博主劝告你别再“恋爱脑”、警惕“性缘脑”。
种种信息都在警诫你不要在一段关系中让自己有所损害。结束关系被视为一种对自我的捍卫。
一个现象是,个体的主体性被前所未有地高扬,这一代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强调自我实现、个人边界和独立价值。这本是时代的进步,但当它走向极致,亲密关系也筑起了高墙。
在法国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看来,这是一个过度崇拜主体性的时代,“必须树立一个强大的自我”。主流叙事构建的标准化的“你”,应该拥有独立、强大的自我,你的爱情不可以脆弱不堪,你不能过度牺牲,爱情中的你必须是完整的、经得起审视的,否则你的自我就被损害了。
“能否在一段关系中感受到自我价值,已经变成判断这段关系是否良好的标志。关系中的双方都在肯定自己的自我,并把对方对自我的强调看作对自己的威胁。”
于是,爱情成了两个“自我”之间展开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爱情的正常性混乱》中,有一个精准总结:“人们明白,自由加上自由并不等于爱,而更可能意味着对爱情的威胁,甚或终结。”
在梁永安看来,年轻时的爱情往往建立在共同性上,而成熟的爱情则来源于差异性。他鼓励年轻人寻找自己的文化圈,“就像明朝张岱说的:人无癖好不可交。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多元的、丰富的人。然后,到了成熟的那一天,你就可以说:我已经做好了爱情的准备。”
他甚至提出了一个颠覆性观点:“40岁,是最适合恋爱的年龄”。
作者简介:富贵儿,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富贵街23号(ID:fuguijie23),允许一切发生。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