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确定性之后,年轻人正在退出爱情

标签: 失去 确定性 年轻人 | 发表时间:2025-08-29 15:39 | 作者:
出处:https://www.xinli001.com/
作者:富贵儿
来源:微信公众号:富贵街23号(ID:fuguijie23)


爱情是个当代难题。


人们感受爱、理解爱、谈论爱,同时又对爱充满怀疑。在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不少年轻人选择收回伸向爱情的手,不再“冒险”。


01


婚姻在当代年轻人价值序列中的位置正急剧下滑,这是事实。


老一辈人结婚为了生儿育女和老有所依,而更多年轻人的态度是,“婚姻不是必选项,我更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


中国人民大学一项覆盖全国22个省份、9775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超过四成的大学生都没有恋爱打算。其中女生的恋爱意愿相对更低,仅有54.42%有恋爱计划,低于男生的56.88%。


“我们的年轻人里,至少有三分之一,都不需要亲密关系。”


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一语道破这一现象的本质,“在亲密关系这件事上,追求就意味着承担。”他分析道,“在传统社会,这种追求过程通常意味着一份回报或可预期的稳定结局,比如成家。但现在不一样了,爱情的唯一性越来越不存在了。”


唯一性缺失的首要源头,是现代生活的重压。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每天工作10小时,通勤时间接近2小时,在这种节奏下,恋爱变得奢侈,搞钱搞事业更为实际。


久而久之,他们对爱情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不计回报为爱奔走的“恋爱脑”已经过时,当下流行的是清醒理性和势均力敌。


他们追求经济实力、三观、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匹配度且绝不将就,择偶标准也更加量化——会列表对比双方年龄、外貌、职业、家庭条件甚至MBTI类型,还会征询网友意见:“大家帮忙看看般不般配?”


评论区常常各执一词,最终得出“冷暖自知”的结论。



02


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在调研中观察到,在信息爆炸和快速变化的时代,现实压力并非年轻人不愿结婚的主因,对不确定性容忍度降低、信息茧房以及成长心理创伤才是核心原因。


她认为,年轻人更倾向于即时满足和确定性体验,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度正在后退。


在与《南方周末》的对话中,她举了一个例子。


“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年轻时到一个陌生城市,要买一张地图,但走更细的路,地图上是没有的,你需要问路,还要分辨指路的人是不是真知道路,整个过程里,有大量的不确定性。今天年轻人去到一个地方,用很精准的导航,提前做好吃住行的攻略,花销是多少,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等都有预判,而不是说瞎赌。我觉得这可能是无形中,一代人的心态变化:当代年轻人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力大幅度下降。”


可婚恋本质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长期投入。


对于能承受不确定性的个体而言,是挑战也是幸福,但对于难以承受不确定性的个体而言,就会引发强烈的损失厌恶。


陈祉妍强调,“不确定性,是这个世界的恒常。”


与此同时,她认为算法主导的信息环境进一步强化了年轻人对婚育的负面认知。


“自媒体的误导,加上流量导向,导致年轻人对婚恋持非常负面的态度。”


在网络编织的信息茧房里,真实世界中的图景被遮蔽了,负面案例被无限放大、反复推送,形成一种“幸存者偏差”的错觉,仿佛不幸才是常态。


但从传播角度而言,幸福的大多数,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


“据我所知,大多数人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感到幸福,但我们透过互联网信息看到的生活并非如此。”


在算法驱动的流量世界里,温暖的日常、琐碎的满足感,远不如戏剧性的冲突和极端的痛苦有传播力。


这种扭曲在年轻群体中尤为明显,他们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然后基于这些信息趋利避害。研究显示,年龄越小,受信息茧房的影响越严重。


“现在的10后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虽然他们还没进入婚恋的主战场,但网络算法、流量导向是在逐步加强的。”



03


随着95后、00后步入婚恋年龄,一种全新的价值观正在形成,那就是“自我”与“关系”孰轻孰重。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反复揣测对方是不是真的爱你时、在关系里感到不舒适时、发生矛盾觉得对方不理解你时、感受到个人价值感被削弱时……于是开始疑惑:“这个恋爱是非谈不可吗?”


当然不是。


你会发现,在社交媒体上,这样的爱情如同洪水猛兽。每一个关于情侣吵架、吐槽伴侣的帖子下面,最常见的一种回复是:分。


“不分手,留着过年吗?”


在当代,分手和劝分似乎具备天然正当性:心理学告诉你要“离开一段让你不舒服的关系”,视频博主劝告你别再“恋爱脑”、警惕“性缘脑”。


种种信息都在警诫你不要在一段关系中让自己有所损害。结束关系被视为一种对自我的捍卫。


一个现象是,个体的主体性被前所未有地高扬,这一代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强调自我实现、个人边界和独立价值。这本是时代的进步,但当它走向极致,亲密关系也筑起了高墙。


在法国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看来,这是一个过度崇拜主体性的时代,“必须树立一个强大的自我”。主流叙事构建的标准化的“你”,应该拥有独立、强大的自我,你的爱情不可以脆弱不堪,你不能过度牺牲,爱情中的你必须是完整的、经得起审视的,否则你的自我就被损害了。


“能否在一段关系中感受到自我价值,已经变成判断这段关系是否良好的标志。关系中的双方都在肯定自己的自我,并把对方对自我的强调看作对自己的威胁。”


于是,爱情成了两个“自我”之间展开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爱情的正常性混乱》中,有一个精准总结:“人们明白,自由加上自由并不等于爱,而更可能意味着对爱情的威胁,甚或终结。”


在梁永安看来,年轻时的爱情往往建立在共同性上,而成熟的爱情则来源于差异性。他鼓励年轻人寻找自己的文化圈,“就像明朝张岱说的:人无癖好不可交。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多元的、丰富的人。然后,到了成熟的那一天,你就可以说:我已经做好了爱情的准备。”


他甚至提出了一个颠覆性观点:“40岁,是最适合恋爱的年龄”。


作者简介:富贵儿,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富贵街23号(ID:fuguijie23),允许一切发生。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相关 [失去 确定性 年轻人] 推荐:

失去确定性之后,年轻人正在退出爱情

- - 改变从这里开始 - 壹心理
来源:微信公众号:富贵街23号(ID:fuguijie23). 人们感受爱、理解爱、谈论爱,同时又对爱充满怀疑. 在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不少年轻人选择收回伸向爱情的手,不再“冒险”. 婚姻在当代年轻人价值序列中的位置正急剧下滑,这是事实. 老一辈人结婚为了生儿育女和老有所依,而更多年轻人的态度是,“婚姻不是必选项,我更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中国,是什么让年轻人失去"晃荡"青春?

- - 互联网的一些事-关注互联网产品管理,交流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心得
  摘要 : 中国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毕业就被庸常生活绑架了,一方面,传统意义上按部就班进入主流轨道的“社会习惯”主导着我们;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也剥夺了“继续晃荡”的机会.   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晃荡”的青春.   飞机上,邻座的波兰小伙儿刚刚参加完湖南卫视“汉语桥”比赛,要飞到石家庄看望他在德国结识的朋友.

不确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 数学篇(一)

- 李隆 - 科学松鼠会
在现代数学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外行误解的词汇:信号 (signal). 当数学家们说起「一个信号」的时候,他们脑海中想到的并不是交通指示灯所发出的闪烁光芒或者手机屏幕顶部的天线图案,而是一段可以具体数字化的信息,可以是声音,可以是图像,也可是遥感测量数据. 简单地说,它是一个函数,定义在通常的一维或者多维空间之上.

不确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 数学篇(二)

- 李隆 - 科学松鼠会
傅立叶变换这种对偶关系的本质,是把一块信息用彻底打乱的方式重新叙述一遍.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一个信号可能在空域上显得内容丰富,但是当它在频域上被重新表达出来的时候,往往就在大多数区域接近于零. 反过来这个关系也是对称的:一个空域上大多数区域接近于零的信号,在频域上通常都会占据绝大多数频率. 有没有一种信号在空域和频域上的分布都很广泛呢.

不确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 数学篇(三)

- 李隆 - 科学松鼠会
不确定性原理事实上不是一个单独的定理,而是一组定理的统称. 基本上,凡是刻划一个信号不能在时空域和频域上同时过于集中的命题都可以称为不确定性原理,由于这里「集中」这一性质可以有不同的数学描述,也就对应着不同的数学定理. 但是在所有冠以「不确定性原理」之名的定理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海森堡 (W. Heisenberg) 在 1927 年所提出的影响物理学发展至深的那个版本.

不确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 数学篇(完)

- 李隆 - 科学松鼠会
到二十世纪末,人们对「信号」这个词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如果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时候提到一个信号,人们还倾向于将它理解为一个连续的函数. 而到下半叶,信号已经越来越多地对应于一个离散的数组. 毫无疑问,这是电子计算机革命的后果. 在这样的情形下,「不确定性原理」也有了新的形式. 在连续情形下,我们可以讨论一个信号是否集中在某个区域内.

中国年轻人什么样?

- coen - 东西
80后、90后、非主流、小清新、富二代、穷二代、时尚潮人、文艺青年……无论国内外,媒体上的中国年轻人总是被打上各式各样的标签,成为整个社会评头论足的标靶. 然而年轻人的生活是否真如媒体所说的那样. 真实生活中的年轻人又是什么样子. 相关阅读:关于中国年轻一代——媒体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媒体上的时尚消费只属于部分中国年轻人.

年轻人,你着什么急?

- chuang - 博客园-首页原创精华区
博士第二年,其实博士生涯开始也没多久,我突然想放弃了,为此挣扎了很久,虽然挣扎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这个想法就想伊甸园的苹果,不断诱惑我,刺激我,左右着我的情绪. 但是到了现在,逐渐淡了,我想我会继续坚持下去,拿到博士学位. 我把我的这段心路历程记录下来,也许以后迷茫的时候,可以再翻翻. 得益于发达的网络媒体,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充满诱惑:.

赶走卡扎菲的年轻人

- 丁丁 - 南方周末-热点新闻
“大蓬头”——利比亚年轻人给卡扎菲起的绰号——“卡扎菲的思想和执政跟他的发型一样过时”. 年轻战士们最喜欢的战斗口号是:我们要给卡扎菲理个发.

[小红猪]不确定性原理:进化如何两头下注

- 秋也 - 科学松鼠会
译者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月光. 正在某岛国国立大学读电子工程系. 兴趣是物理学,前沿科技,推理,变态、犯罪心理学以及各种神秘学. 一年前从牛博网链接接触科学松鼠会然后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各界geek与我兴趣相投. 目前目标:希望通过翻译各种有趣的文章为科普传播做些贡献~. 校对:Glaußren, 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