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的招聘网站模式,中国是否可行?
中华英才网劳资纠纷闹得沸沸扬扬,背后却是网络求职招聘模式的改变,一方面投递简历模式迅速消亡,另外一方面社会化招聘却稳健前行。
其中的佼佼者 LinkedIn率先IPO,在该公司描述里面称自己为“Professional Network”,预示着自己并不是传统的招聘网站,迟早延伸到垂直领域,吊足了投资者的胃口。
由于LinkedIn并不提供娱乐类的服务,因此在国内名气不大,近年国内也访问不畅,因此除了国内外企员工并没有太多被“传染”开通LinkedIn帐号。可是在国外LinkedIn已经早已成为求职者、猎头、创业者、销售的首选平台。一个创业的朋友在LinkedIn请自己的圈内朋友试用自己的产品,并且巧妙地邀请成为产品顾问,更新自己的履历、技能,将自己的新产品品牌传播出去。LinkedIn手机端也相当到位,简单易用,掌上管理自己的职业人脉,推荐体验。
国内其实并不缺少LinkedIn的模仿者,如优士、恒知、联络家、若邻、天际,近年有周伯通,微招聘则是希望借助微博的用户关系发展。可惜无一能复制LinkedIn的成功。
原因何在?
现实1:高端用户普遍灰色关系,商务关系中个人色彩浓重。
由于利益回馈盛行,没有高端人士愿意公开自己的商务社会关系网络。即使我是两袖清风,哪个供应商的销售和我成为好友的通知也不适合传播出去,至少要避嫌。第一次见面的供应商,没有可靠的中间人很难快速打开局面,更不要说有的商务合作本来就是领导引荐的。
现实2:没有活跃的线下商务网络。仅存在于年轻白领,商学院校友。
在西方行业者线下商务网络活跃,由于不需要通过个人交情做生意,线下接触反而变得尤其重要。而且后续的跟进,电子邮件、语音留言是一种很符合商业礼节的沟通方式,LinkedIn恰恰是让这个网络更活跃更高效了,N度人脉的搭建让人们直接跨越了线下接触。中国用户则会把语音、电邮视为不够重要的商务接触,本质在于对无论线上线下直接找过来的商务合作内心缺乏信任与好感,更倾向于选择“靠谱”的朋友与同事介绍的关系。
认清国情才有机会做好中国的LinkedIn,模仿山寨没有成功的机会,但这并不是否定社会化求职招聘与猎头的商业价值,每个企业都愿意为找到合适的人才支付合理的费用,实际上现在的在线猎头与招聘都没有运用好社会化这个工具。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可能成功的的模式:用微博撒网,用微信捞鱼。
在线求职、招聘、猎头是常青行业,永远存在机会。LinkedIn在IPO以后必然更官僚臃肿,受制于总部决策和本地化不到位做不好中国市场。创业者应该看到这个机会。
© 推荐 for 互联网的那点事,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你可能也喜欢: | ||||
[招聘] 中文的LinkedIn项目招聘服务器端Linux开发和Windows客户端开发 (@chedong) |
Google的AdSense服务在中国的部分合作网站分布及流量 (@chedong) |
谁会是中国的商务社交网Linkedin |
SNS招聘网站或为传统招聘网站指明出路 |
门户、论坛、博客、SNS,网站模式的辨析 |
无觅 |
Feed enhanced by Better Feed from O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