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6早读课:让你成为更具同理心设计师的八个小方法

标签: 产品设计 用户研究 | 发表时间:2013-04-16 07:15 | 作者:admin
出处:http://reynold.cn

推荐理由:译者@C7210 。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应该具有出众的同理心,也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同理心与同情心是两码事,你不必真心同意或接受他人的观点,但必须对他们的状态感同身受,从主观上理解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

同理心

 

出于以下这些原因,我(英文原文作者)相信同理心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设计师:

  • 同理心可以让我们更自然更真诚的去思考怎样帮助用户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使我们的设计决策能更好的聚焦于用户目标。
  • 同理心可以帮助我们与用户、团队成员及利益相关者构建更好的人际关系,为人与人的交流提供开放、互信、更具建设性的基础。
  • 同理心有助于个人整体的塑造。这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技能,在工作中逐渐培养和挖掘出来的同理心同样可以运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能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帮助我们提升同理心的小方法。

 

1.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痛

有意识的关注周围的人们,包括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到的各种不便,甚至是痛苦,例如开会时有些同事费了半天劲也没法把转椅的高度降低,或是情侣在机场挥泪告别时的情景等等。关注对象甚至可以突破真实的社会环境,你完全可以试着对电视剧或书籍当中的角色进行理解与体验。

关注这些情境,努力体会这些人当时的感受,想象他们原本的期望以及遇到问题后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当这种有意识的关注逐渐转变为一种潜意识中的思维习惯,你会发现自己在实际的产品项目中也能够更加自然的去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他们的目标及可能面对的问题。

 

2.人在心在

与他人谈话的时候,努力将你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交流过程当中;这一点对于用户访谈这类工作来说尤为重要。当你将身心都投入到对话交流当中时,对方是可以感受到你的重视的,作为对你的回馈,他们很可能提供更多更真诚有价值的谈话内容。

 

3.尾随观察

这种方式是否合适也要看具体的产品类型,如果可能的话,我建议你“尾随”目标用户,观察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使用你们的产品(或是同类竞品)的。你可以从身边的人入手,观察朋友或家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如何使用相关产品的。如果对方可以接受,试着借鉴我们在可用性测试当中的一些做法,例如提出一些简单的任务让他们完成,观察他们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表现;不妨将这种方式想象成非正式的实境调研或可用性测试。

 

4.实际体验

在产品设计初期,如果你希望更多的了解用户在现有条件下是怎样完成目标和解决问题的,那么不妨将自己放到实际的环境和需求情境下亲自尝试,体会用户的期望,感受整个过程中面对的各种问题。这种做法的成本通常很低廉,而且如果足够用心的话,你可以更深入更直接的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包括产品在实际情境中将会面临的各种挑战等等。

 

5.寻找共同点

关于“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的研究揭示出,共同的兴趣和经历有利于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彼此:

实验表明,孩子们更容易对那些和他们有共同点的人产生同理心。另外,他们也更容易理解那些有着和自己同样不悦经历的人。

当然,我们未必要去体验用户生活中的各种负面的经历,不过在用户访谈或可用性测试等过程中,可以试着主动寻求并表达出自己与用户之间的共同点,例如兴趣爱好、喜欢的球队、电视剧等等,拉近双方的距离,使交流更顺畅,彼此更容易互相理解。

 

6.模仿表情

有相关研究表明,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可以让你体会到被模仿者的相关情绪。这是个挺有意思的小技巧,如果你想真切的体验和理解对方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感受,可以试着模仿你所能观察到的对方表情,体会你在模仿过程当中产生的那些情绪。

 

7.组内评审研究

在《 决断2秒间》一书中,Malcolm Gladwell探讨了医患沟通方面的话题,论证了决定医生是否会因为治疗不当而被起诉的重要因素,即临床态度。

在医患关系当中,同理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些参加了 巴林特小组(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剖析医患关系的讨论组)的全科医生对于同理心的理解更加深刻。他们会聚焦于理解病人的感受,并以小组碰头讨论的方式培养组内成员的共同经验;这些共同经验可以产生一种状态,让这些医生对于病人产生新的认知及行动决策。

类似的,用户研究也是一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进行探索的工作。团队内部的评审研究工作不仅可以产生很多在个人独立工作状态下难以发现的经验心得,而且可以使这些认知在小组内形成共同意识,让小组成员更全面的理解用户。

 

8.寻找导师

具有高度同理心的人可以激发你努力成为同样的人,这个“导师”可以是其他设计师或用研工作者,只要他们是你所尊敬的、乐于花时间一起讨论项目和设计问题的人。哪怕只是一起吃吃饭或喝喝咖啡,只要大家可以聊聊彼此对于用户的理解角度,互通有无。

Via: 原文出处   译者博客: Be For Web

如果看到这段文字,证明您已经看完这篇文章了,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有什么不赞同,我们期待您的留言评论,并诚挚邀请您加入“互联网er早读课”QQ群,一同交流每天文章的心得并结识同行。官方2群:74447564,加群密码“职业信息+城市+姓名”,否则不予通过,入群后请修改群名片。注:官方QQ群非水群,喜欢闲聊的童鞋请勿加入。再次感谢您对早读课网站的支持。

我们猜您可能也喜欢:

20130102早读课:交互设计师的产出物

20130104早读课:交互设计师存在的价值

20130114早读课:设计师为何做不出产品经理想要的设计

20121230早读课:移动应用的新手引导真的有用吗?

20130401早读课:提升产品体验愉悦性的10个方法
无觅

相关 [同理心 设计师 小方] 推荐:

20130416早读课:让你成为更具同理心设计师的八个小方法

- - 互联网er的早读课,专注产品、用研、交互
推荐理由:译者@C7210. 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应该具有出众的同理心,也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同理心与同情心是两码事,你不必真心同意或接受他人的观点,但必须对他们的状态感同身受,从主观上理解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 出于以下这些原因,我(英文原文作者)相信同理心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设计师:.

书单:想做设计师?

- bluesnail - 西乔的九卦
经常有朋友写邮件或发推问我,想从事设计,希望推荐几本书. 老回邮件也麻烦,我干脆在豆瓣上做了一个书单. 我读过的,认为值得入门者和高阶者一读的书. 主要关注方向是UI、视觉传达、WEB设计,以及历史、理论、常见工具入门教程. 用了半个上午写的,比较仓促,不够全面,也有个人偏好在里面. 如果你仅仅是对设计感兴趣,没有那么多时间读大部头,那么精简版是:1,2,3,5,9,11,12,17,24.

设计师在谷歌

- keso - 译言-电脑/网络/数码科技
来源Why I design at Google. 译者eminent.susan. I’m still early in my career, and while it’s nice to find some success, I’m mostly focused on learning and growing my skills.

当设计师遭遇HTML5

- plidezus - 网易用户体验设计中心博客
HTML5,被传为Flash 的杀手,是一种用于web 应用程序开发、具有变革意义的网络技术. HTML 5提供了一些新的元素和属性,其中有些是技术上类似
标签,但有一定含义,例如

设计师谈敏捷

- xg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腾讯一直推广敏捷开发,也在强调敏捷开发,但你会发现,即便如此,还是会陷入以下情景. 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更轻巧的开发流程,让我们更快更好的交付结果. 作为一个设计师,如何成为敏捷的一分子. 以下是一些心得方法,希望和大家分享. 作为设计师,最简单能让大家明白你的想法就是先把它画出来,不要用晦涩的语言和结构图,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把你的语言转化为图像.

设计师的成长

- - 曉生語錄
近期组建新UED团队,和不少设计师聊职业规划的问题. 主要问题是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 一方面是设计师自身能力欠缺,浮躁不够踏实,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设计师,满足不了项目需要. 研究过互联网设计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也向同行请教过,结合自身经验,总结有以下几点心得:. 尽量参与更多的项目,如果没有这种机会,那就多出设计方案.

设计师的危机感

- - 雪鸮的啁啾
有读者跟我吐槽说,你最近都不怎么更新微信公共账号了,也太没有规律了. 在这里要向大家道歉,因为这几天晚上回到家的时间都用来学习Ruby on Rails开发框架了. 新东西,学起来比较吃力,也就没空更新文章了. Ruby On Rail是37singal的David Heinemeier Hansson在开发basecamp.com的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一套Ruby语言的开发框架,适用于敏捷开发Web APP,我们目前这个团队正在用它.

设计师VS开发者

- - 互联网的那点事
几乎在每个角落你都会看到有人谈论或自称网页设计师、网页开发者. 这会是个引来热议的话题,让我们来分解这些术语,挖掘它们的含义和相互间联系. 首先,我们来站在每个职业各自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 设计师使用图形和图形设计软件(例如 Adobe Photoshop, Illustrator 和 InDesign)来打造网页的外观.

设计师投简历指南

- georgexsh - 胡大明
公司最近在招设计师,因为小创业公司还没有正式的HR,又因为I’m the only designer in the village,所以我担起了筛选简历及面试的重任. 两个月来,也看了小三位数的简历. 掐指一算工作也有5年了,工作换过几家,求职经验也算丰富,加上blog也有2个月没有更新,于是我想这也许是个不错的话题,也许可以给我为数不多的blog观众中为数不多的设计类求职者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