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子女过早发生性行为_今日话题_腾讯网
这对父母看起来足够开明,也做了足够多的工作,但依然未能阻止女儿与男生开房,引发普遍担忧
这篇由当事母亲撰写的网文中,叙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早恋故事:一对夫妇倾注心血养育一对子女,两人都品学兼优,但不料14岁的女儿突然和同校的初三男生早恋了。故事的发展有些极端,14岁的女儿死活不听劝,这对夫妇尽全力阻拦也没有起到作用,女儿最终跟男孩开房了。找到的时候,父亲失控,女儿也失控,最终父亲把女儿暴打了一顿。
这样的情节引起热议自然不奇怪。无疑,父亲下手这么重,是相当具有争议性的。然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背后透出的无奈。如果母亲的叙述属实,这对父母看起来是足够开明的,并不是极端禁止恋爱造成女儿逆反心理,仅仅是设置了两条底线,一是不允许有性行为,二是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丝毫不过分的条件,然而女儿还是两者都打破了,逼得失控的父亲最终只能用打人的方式来事后弥补,给女儿教训。人们的焦虑点在于,除了打,还有别的方式能够阻止这么小的子女越界吗?如今的青少年,对性的渴求,已经这么不能自控了吗?
从流传的网文来看,当事夫妇看起来在这方面的工作是做得足够多的:性教育给两个孩子都做过,据说在儿子身上效果还不错;恋爱观教育,看起来是以事后补救为主,但父母也苦口婆心和女儿谈了一个学期。然而依然没有效果,按母亲的话说女儿被男孩迷得失去了思考能力。这样的情节,加重了人们的担忧。
说到底,事件只是个例。也许是这个女儿个性、逆反心理实在太强,因此或许父母做得再怎么到位也无法阻止事情的发生;也许放在其他人身上,就算父母教育得不够好,子女自己就会足够冷静成熟,更加自爱。然而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网络上与性有关的东西越来越多,社会风气也越来越不耻于谈性,而青少年却越来越性早熟,生活压力不大对恋爱与性的好奇与日俱增――作为家长,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把握,让孩子不要过早的发生性行为。
可以怎么办?
“禁欲教育”路子不通,开展全面的性教育能降低危害,但未必能推迟青少年初次性行为的年龄
不妨先来参考国外的例子。
在教会等保守主义势力强盛的美国,曾推行的是“等待到结婚”的“单一禁欲教育”,即我们说的“婚前守贞”。这种“单一禁欲教育”强调传统的婚恋观、传统的婚后才能进行性行为的价值取向、强调如何禁欲,同时排除别的形式的性教育,尤其不传授堕胎控制等知识。还鼓励学生们许下“守贞誓言”。这个风气在21世纪可以说是逐渐加强,从2000年到2014年,必修性教育的学校比例从64%下降到48%,到2014年,一半的中学和四分之三以上的高中都在强调“禁欲教育”, 只有四分之一的中学和五分之三的高中教授避孕知识。
效果怎样呢?很糟糕。不少研究指出这种做法未能推迟青少年初次性行为的年龄。在2006年,美国未婚少女的怀孕比例还出现了几十年来罕有的反弹。而且美国青少年的生育率是西班牙的3倍,法国的5倍,瑞士的15倍。“单一禁欲教育”之所以会失败,最大原因是强行推行而忽视了青少年固有的性需求。并且这种教育还充满误导性,例如告诉青少年避孕套没有什么用等等。于是,很多美国青少年对“小孩是哪里来的”缺乏了解。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指出,对于为什么没有使用避孕措施,意外怀孕的少女最常给出的理由居然是“我没想到会怀孕”。
在这方面,美国可以说是失败的例子。
与美国相对的,是北欧国家。与“禁欲教育”相反,欧洲尤其是北欧大多数国家推行的是全面开放性的性教育。例如性自由十分发达的荷兰(荷兰经常被视为一个类似北欧的国家),从5岁的义务教育就开始进行性教育。老师告诉学生,性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的学校在小学高年级就让学生实习,将安全套套住香蕉。这种事情让保守的家长看来,似乎会震惊的要猝然倒地。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性教育的作用极为明显,荷兰15岁至19岁少女的分娩、人流的比率比美国、英国都低。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家都是如此。然而这样做的另一面是,北欧人的性行为开始得比较早,有研究显示,丹麦、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是世界上最性早熟的国家,15岁就发生初次性行为。
换句话说,北欧人并不追求推迟青少年初次性行为的年龄,而是以“降低青少年过早性行为的危害”作为了交换,其效果倒是十分明显。
不过,这其中也有被动因素。基于北欧人的婚恋观,北欧的单亲家庭比例非常高。单亲家庭对子女过早性行为是有直接影响的。比如有研究指出,父亲缺位的少女发生较早性行为和少女妊娠的概率是父亲在位少女的2倍;0~6岁间经历父亲缺位的少女较早性行为发生的概率是无此经历少女的4倍,少女妊娠的概率是无此经历少女的2.5倍;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长,较早性行为和少女妊娠发生的概率越低;而经历父亲缺位的年龄越小,少女出现较早性行为和少女妊娠的概率越高。这其中的可能机制包括,单亲家庭不稳定导致孩子压力大,父亲缺位使得孩子行为不受控制,以及孩子会模仿单亲家长的约会行为等等。
对于中国家长而言,也许是时候该完整地升级现有的性教育和恋爱观教育了
对于中国家长来说,国外的情况有哪些参考价值呢。
首先是确立目标。对于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国人来说,北欧人的婚恋观是不具备参考意义的。因此目标当然还是推迟青少年初次性行为的年龄,如果做不到,那就要降低青少年过早性行为的危害。
要实现目标,美国式的“禁欲教育”已经证明是行不通的,而且会越来越行不通,理由也很好理解――随着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初婚年龄不断推迟,性成熟与结婚之间的年头只会越来越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指望年轻人“禁欲”“守贞”?这种观念必然也会向下传导到更年轻的一代。
那么,可以做的,就是在进行充分性教育(目的是降低过早性行为的危害)的同时,加强对孩子婚恋观的指导。家长、老师、以至青少年工作者等,都应该及早向儿童及青少年进行完整的性教育。按着他们不同的年龄阶段,生理与心智的成熟程度,让他们获取包括生理、心理、社交、以及德育的性教育,使他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如何管理情欲,以及了解与异性相处之道和婚前性行为的种种不良后果。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不避讳谈论与性有关的知识,同时把跟性行为有关的种种后果,都充分告知孩子们,引导孩子自己进行抉择。
而目前中国家长存在的问题就是,很多人依然耻于谈性(《珍爱生命》系列性教育教科书的遭遇可以为证),愿意跟孩子谈论性、谈论婚育恋爱观的,也往往是浅尝辄止,做得还远远不够深入。
一位外国作家Mir Kamin介绍了自己在“如何与孩子谈论性”这方面的经验:这是一个从0岁开始,持续到18岁的完整规划,很值得参考――
在孩子0到5岁的时候,要教导孩子身体部位的正确名称,不要强迫孩子拥抱或亲吻亲人。告诉孩子在家里不要有任何禁忌,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分享,这样能有效避免孩子被熟人性侵(因为担心孩子说出去)。
在孩子6-10岁的时候,要诚实回答孩子的疑问,包括“婴儿是如何制造的”这样的疑问,但不要过度回答,买一些适合年龄的书籍,孩子们在阅读后有任何疑问,要及时跟他们谈谈。
在孩子11-15岁的时候,坦率讨论应该是常态。孩子应该感到能舒服地向家长提出疑问,跟孩子讨论诸如强奸文化、同辈压力之类的问题,通过这些无压力的对话,就能了解孩子对未成年性行为的看法。同时也强调家长不能为孩子做出这些决定,并且相信他们自己能够做好。
在孩子16-18岁的时候,如果完成了上述的步骤,那么孩子会很乐意与你讨论所有困难的话题。等到18岁以上的时候,那孩子就可以完全自己做出决定了。
Mir Kamin的经验可以说给中国的家长也提了个醒,你的孩子叛逆不听话,可能是你的工作做的还不够多。时代在前进,年轻孩子的思想在前进,作为家长,也该多学习学习怎么正确地跟孩子谈论羞羞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