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改变了商业世界的5个图
(商业读书会第十五期的题目是几页幻灯片: Five charts that changed business | HBR )
这几页幻灯片倒是蛮简单,不过每页幻灯片背后还有相关阅读。内容涵盖了规模、投资、竞争、创新和新兴市场,确实都是最常被挂在嘴边的主题。
经验曲线
经验曲线效应 说的是,一件事做的次数越多,需要的代价就越小(也就是“熟能生巧”)。这条曲线是 规模经济 的重要来源。
当然,丰田生产系统的拥趸会说,靠规模创造经济性本身就是一个迷思。在这对矛盾之间,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你把“改变”和“尝试新方法”作为一件事来练习,经验曲线同样存在——你做的次数越多,接受一个改变就越容易。
所以,经验曲线不必须是反学习的,规模经济也不必须是依赖于重复的。尝新与改变本身同样可以形成经验曲线和规模经济,这是对这条曲线的高阶运用。
成长-份额矩阵
成长-份额矩阵 也叫 BCG矩阵 (咨询公司到底是有多爱四象限矩阵啊⋯⋯)矩阵本身很简单:
- 好好养“现金奶牛”
- 用“奶牛”赚的钱投资“明星”,抢占尽量多的份额
- 关注“问号”的发展,努力把“问号”变成“明星”
- 从“狗”身上赚够该赚的钱然后宰掉
这个图和上个图都出自《 The Lords of Strategy 》,并且这个图和下一个图在《 竞争战略 》里也看到过了。做得不好的企业,大多是在狗和野猫身上出问题:该投资的没有投资,该抛弃的没有抛弃。
竞争五力
五力分析 也是波特在《竞争战略》中讲过的东西。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竞争对手,这五种力量共同影响着公司的竞争战略。
HBR在1979年也刊登了波特关于竞争五力的 一篇文章 ,内容和《竞争战略》差不多,所以直接看中文译本好了。
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技术 会创造出更低的价格,从而彻底颠覆现有的市场格局。HBR在1995年刊登的 一篇文章 指出:成熟市场的既得利益者会变得保守、不思进取,正是他们发明了“破坏性创新”这样一个贬义的称谓(后来更贬义的称谓是“山寨”)。但不管既得利益者怎么想,中兴能造出 50英镑的智能手机 ,毕竟是一件对消费者有利的事。
德鲁克在《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中提到:社会创新是比技术创新更困难也更重要的创新形式。尽管西方人(以及日本人自己)不认为日本是在创新、直到最后也只是称其为“创造性模仿”,但几十年后回头看看,谁都必须承认:丰田生产系统确实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
创造一个炫丽夺目的新产品确实是了不起的创新。然而把每天平凡甚至琐碎的事做到精益求精,是更根本、更困难、也更了不起的创新。
市场金字塔
这是出自HBR在2003年刊登的 一篇文章 。当跨国公司首次进入新兴市场时,他们在本国对中产阶级的(价格)定位很可能在中国或者印度就会对应到高端消费者,而当地的中产阶级其实是一个收入水平低两级的人数大得多的阶层。而且不像西方的中产阶级,新兴市场的中产阶级下面的是一个更大的温饱乃至贫穷阶层。对消费者群体的理解(以及误解)是跨国企业进入新兴市场的第一课,作者把它称为“公司帝国主义的覆灭”。
除了对消费者的理解之外,这篇文章还讲了很多跨国企业在新兴市场需要做出的调整,以及新兴市场对于跨国企业的反向作用。其实我们的公司也经历过并且正在经历这样的调整和反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