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如何教育孩子?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个话题,就是日本人如何教育孩子?
我怎么会想到要聊这个话题呢?一方面,我在日本遇到了好几位得抑郁症的中国留学生。同时在这次的上海书市,我也做了同样主题的讲演。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教育和日本的教育,在理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在日本,却找不到这一句话。因为中国实施的竞争教育,你只要考得比其他同学好,你就充满希望。至于其他同学考得好不好,与我不搭界。而日本实施的是能力教育,就是培养每一个孩子具备生活、学习、工作的综合能力。学习成绩好的,可以去考东京大学。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可以参加工作或者自己开店,没有人歧视你,因为行行出状元,并非东京大学毕业的,一定有灿烂的人生。
在谈日本人如何教育孩子之前,我先来说一件事情。一个多月前,我接到了一位网友给我的留言,他的女儿在东京一所很著名的大学里读博士,但是却得了严重的抑郁症。他希望我能够帮他们一起来开导他的女儿。当这一位网友与妻子来到东京,带女儿来我办公室时,我发现这位女孩很优秀,在国内,是北京超一流的大学毕业。目前在东京一所著名的国立大学里读博士。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位26岁的女孩是一个既聪慧,又漂亮的女孩,就像一位公主,甚至有点高不可攀。但是她却在异国他乡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几次逃离学校,还有过一次自杀行为。学校很担心,父母亲更担心,就这么一个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
我和女孩用日语交谈,我想她更愿意把自己内心的苦楚跟我说,而不想让父母亲知道。她告诉我,学习和精神的压力太大,她承受不了,她想逃避这个世界,但是又无处可躲。我问她,你的压力来自哪里?她说自己从小学习成绩很好,在年级段都是第一第二名。但是到日本以后,发现一个研究室的同学,都比自己出色。自己很努力地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总得不到好的成果,以往的那种灵性的感觉再也找不到。逐渐地,自己没了自信。
我终于明白了一点,这个女孩从小就是个学霸,一直到大学毕业,在所有的同学老师和亲戚朋友面前,她始终是一个聪明而骄傲的公主。但是,到了日本留学之后,身边没有了那种众星拱月的感觉,她一下子就失去了自我。而微信群里,高中大学同学不断晒出谈恋爱结婚、出国旅游、买房买衣服的信息,而她不仅每天呆在实验室里,而且到现在还没找到男朋友,忽然发现自己活得很窝囊,精神一下子陷入崩溃的状态。
学校很重视这位中国女博士的心理治疗,给她介绍了最好的医院,同时也安排老师同学与她沟通交流,但是病情时好时坏,最终不得不中断学业,随父母回国治疗。
女孩走的那一天,我的内心是十分的惋惜。我感觉到,这位学霸型女孩子,学业上一直是成功者,但是人格教育上存在许多的缺陷,她的内心,缺少一份坚强,容不得委屈,经受不住打击,甚至容不得别人比她好。之所以造成这么一个悲剧,我们父母亲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或许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就是感觉到,日本在教育孩子自立、自律、自强,学会忍耐和打击的过程中,它有一套独自的方法可以供我们中国父母参考。
我在上海书市的讲演中,跟到场的300多位听众朋友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首先是自立!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到过一张照片,就是日本皇太子的女儿爱子第一天上小学的照片。这一张照片中有三个人,皇太子爸爸、雅子妃妈妈,还有爱子。但是,孩子的书包,不是爸爸妈妈帮她拿的,而是自己背的。
日本人看这一张照片,觉得很正常,但是我们有些中国网友,却把它当成了一件大事情,因为居然没有人为这么一位6岁的女孩子拎书包。
这里面,我们就发现了日本人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那就是“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做,父母亲不要代替。”所以,从小培养孩子自立的精神,不给别人添麻烦,包括不给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这些最亲近的人添麻烦,这也成了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的一个基本的行为准则。
在日本的孩子教育当中,动手能力教育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人格教育。日本的孩子,不管学习多忙,都要帮助妈妈做家务,学会叠衣服,倒垃圾,自己整理玩具。吃完饭,碗筷都必须自己收拾好拿到厨房里去,不能放在饭桌上一走了之。
日本政府规定,小学生都必须在学校里吃午餐。但是这个午餐不是去食堂里吃,而是在教室里吃。值日生必须自己去食堂里把饭菜抬到教室里,然后分给每一位同学。而每一位同学吃完午餐后,必须做两件事:一件是自己把托盘和碗筷送到洗碗池里自己清洗干净,包括把牛奶纸盒拆开冲洗干净,然后把碗筷各自归类放好。第二件事,就是全体同学搬课桌,光着脚翘着屁股用毛巾手擦地板,把整个教室与走廊擦洗一遍。
这一个行为教育,就是让孩子们明白一个道理:你要得到,就必须付出,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
日本教育孩子,还有一个原则,叫“3+2原则”。这个“3+2原则”就是父母亲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时,他做对了5件事,你只能表扬他3件,另外2件,你要提出批评,指出其不足。让孩子知道,在成功的背后,还有自己的短缺。在渴望得到表扬和奖励的时候,也会面临批评与打击。
这个“3+2原则”,就是为了培养孩子们不翘尾巴,不骄不躁不自满的品德,培养一种从小能经受打击的坚强心理。
日本教育孩子,还有一个“一岁原则”。什么叫“一岁原则”?就是孩子长到一岁的时候,父母亲就不能再给他喂饭,孩子必须自己学习吃饭。
在日本的超市里,有专门的婴儿用具货架,这些用具按年龄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大小规格,最小的是1岁孩子用,最大的是5岁孩子用。也就是说,1岁的孩子,有专用的小筷子、小调羹、小碗、小牙刷。
而在一般的家庭用餐厅,都有婴儿专用的座椅,有专门的儿童套餐,无论是吃拉面,还是面包、米饭,就让小孩子自己吃。有时候看到小朋友吃咖喱饭,把自己的脸和衣服抹得五彩缤纷,但是,爸爸妈妈还有店里的营业员就是无动于衷,任凭孩子自己胡乱地吃,从小培养起一种独立自理的精神。
日本,父母亲给孩子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慢しなさい”,这句话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说“你要学会忍耐”。在日本超市,或者玩具店,你很少看到日本孩子因为父母亲不给她买东西而躺在地上耍赖哭闹的事情,因为父母亲从小教育他,你必须要学会忍耐。你想要的东西,并不能垂手可得,你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譬如说,在家里每天帮妈妈洗碗擦地,一个星期之后,爸爸妈妈再答应给你买你想要的玩具。
日本这一种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品德与精神,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日本人的动手能力比较强,自己一个人盖房子,自己做家具,自己修汽车,在日本男人中,也是常事。而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没有人会在自己结婚的时候,要求父母亲给自己买一套房子买一辆汽车,有钱的话,自己买。没钱的话,租房子结婚,不会因为自己的婚事而去给父母亲添麻烦。所以,在日本年轻人中,“啃老”被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会被人瞧不起。
所以,日本人家庭、学校与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六个字——“自立、自律、自强”,在这一种目标的追求中,社会不会只是把博士当作人才,捏寿司做拉面的也会成为令人尊敬的职业。孩子们不会因为挤在华山一条道上而忧心忡忡,更因为从小受到很好的磨练,心智容易成熟,整个社会也会更多地呈现一种祥和的氛围。
当然,日本社会也有抑郁症的孩子,也有自杀的孩子,但是每一次这样事件的发生,社会舆论,尤其是电视、报纸等媒体都会进行分析和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哪些领域还需要改正与完善,让全社会来关爱这些孩子,避免悲剧的再一次发生。
所以,健康人格的培养,有时比敦促孩子考高分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