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过一生?

标签: 孩子 教育 孩子 | 发表时间:2016-08-29 18:37 | 作者:
出处:http://www.xinli001.com/

640.webp.jpg

作者 : 丹妈 | 公众号:经典图画书(ID:jingdiantuhuashu)

早在一年前,我就听闻英国有部非常了不起的纪录片,叫 《人生七年》,该片一共8部,是完全的真人秀,曾获得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

640.webp (1).jpg

前些天花时间全部看完,说这部纪录片为 真人秀鼻祖毫不为过。

同时它也被被英国channel 4评为 “ 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 ” 之一。

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想验证英国社会阶层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随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每七年进行一次拍摄,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

几十年过去,导演见证了这14个人从儿童、青少年再到成人、老人的过程。

人生七年又七年,14个孩子的真实人生震撼上演。

毫无疑问,本片拍摄的初衷是为了验证“ 你的出身阶级,是否会决定你的未来”。

当时剧组的观点是:会

2097698707953398.jpg

6479919982130475.jpg

在《7up》那一集中,底、中、高三个阶级的孩子就已经表现“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的不同特质。

底层:打架是他们最大的娱乐,对未来没什么打算,梦想就是少挨打,不挨饿。

中层:男孩有些关于自然或音乐的兴趣爱好,盼望成为科学家或老师,女生则热衷幻想结婚生娃。

高层:听甲壳虫乐队,看《金融时报》,业余时间热衷各种丰富的运动与社交活动,对未来早已规划得具体详尽,连中学、大学读哪个都想好了。

而在《21up》至《56up》中,似乎精英还是精英,穷人还是穷人:

高层:虽然没有“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这么浮夸,但也八九不离十了——进入BBC,成为大律师,住着大HOUSE。

中层:男生公务员或教师,女生幸福与否则基本取决于婚姻美满程度。

底层:除了一个男孩通过考上好大学成为社会精英,其他均经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生活常常伴随社会经济的动荡而陷入困境,早早的就有孩子、孙子一箩筐。

看到这里,各位中低产阶级的爸妈是否开始为孩子的前途担忧?

的确, 若是以金钱作为衡量幸福与成功的标准,“阶级”确实是某种难以逾越的鸿沟。

但当我耐着性子看到《56Up》时,我这颗徘徊在中产与低产阶级的心突然又踏实了下来,孩子有出息,赚大钱当然好,但谁说幸福与成功就只有这一种呢:

生活在贫民窟的保罗,小时候常常一张忧郁脸,长大后没有一技之长,晚年时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杂差。

但在28岁时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带着妻子小孩开着房车走遍整个澳洲,晚年时夫妻恩爱,孩子可人,满脸幸福与平静。

从小被父亲遗弃,5岁就在全日制寄宿学校读书的布鲁斯,幼年时就渴望去非洲拯救穷苦人民,成年后放弃公立学校的任教机会,去往孟加拉国教授数学,虽然生活简朴,但从他的语言与神情中我看到了快乐与满足。

而生长在伦敦东区的苏,28岁离异后便独自带着两个孩子过着紧巴巴的单身生活,42岁时,孩子离家住校,她再次重返全职,从大学里最底层的助理做起,7年后,荣升课程行政主管。

对于工作她说自己从未有早上起来不想去上班的时候,而生活中,她参加了戏剧社团,完成儿时的梦想,并再次遇到真爱,过的幸福而充实。

这几个主人公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最终也未大富大贵,但他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价值观的幸福。

640.webp (4).jpg

所以,重点来了, 作为中、底层阶级的家长们,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好的过一生?

我从片中看到了这些启示:

01  健全的心理,是苦难最好的解药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孩子也会如片中一样,在未来遭遇事业的瓶颈、感情的挫折等等困境, 而孩子在遭遇困境时如何靠自己站起来,这将是我们身为父母在今后最为担心的问题。

片中的三个孩子从正反两面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上文提到的苏与两个儿时好友一起参加了节目录制,成人后,她们均遭受离婚、单亲、贫困。

但不同的是苏在画面中总保持着乐观的笑容,享受与孩子的相处,而她俩朋友常常是一脸严肃,满腹牢骚。

640.webp (5).jpg

最后,我们看到Sue越活越美,事业爱情双丰收。

640.webp (6).jpg

而她那俩朋友继续着叨叨中年大妈的人生。

另外一个例子是出身底层的托尼,《7UP》中说想当骑师,13岁辍学就成了骑师,当被问到如果骑师当不成了咋办,他说那就去做出租车司机。

《21UP》里他就真的在努力成为出租车司机,在当时的英国成为出租车司机必须经过严格复杂的考试,而托尼对此表现出一如既往的自信。

他每天骑着摩托车到处熟悉线路,他说“我一定会成为出租车司机,我会向每一个人认为我不会成功的人证明他们是错的,我会拿到证件摔到他们脸上,告诉他们错的多么离谱”。

最终托尼凭着他这种“一直往前看,想做什么就用尽办法去达成”的坚毅与自信,虽然中年时也因做错事蹲过牢,但年老时依旧在西班牙盖了大别墅(西班牙房子便宜),和家人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而说到 反面的例子,就不得不提出身教师家庭,中产阶级的尼尔。

0.gif

小时候活泼可爱,简直是《7UP》那集中的颜值担当。

21岁时因考试发挥失常,进了个自己和爸妈都看不上的大学,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学去工地打短工了。

在采访中他回顾过往,表示身为教师的父母早早就给他做好了职业规划——成为大学讲师或银行经理,认为他的人生必须按这个模子去走,除了学习,父母从未教授他任何社会、人际知识。

640.webp (7).jpg

这种强势与古板,造就了他自卑、压抑、焦虑的性格,而父母过高的期望也让他变得眼高手低,在学业失败后他和父母都无法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长期被父母过于保护的他,在进入残酷和复杂的社会后,完全没有应对能力,而父母的失望与愤怒,更让他感到无比的孤独与自责,变得愤世嫉俗。

他甚至觉得自己不配生孩子,因为孩子会遗传他失败。

0 (1).gif

最终他患上精神疾病,失业后不愿让父母知道,28岁时成为了一名依靠低保为生的流浪汉,终生未婚,一个中产就这样没落成底层。

启 示 录 : 除了钱,我们能留给孩子未来最好的护身符就是一颗乐观、坚毅、从容的心,对生活充满热爱,敢于尝试的孩子总是能遭遇更多“好运”。

而那些从小被父母打压得畏缩、自卑,或是被过于保护的孩子,一次挫折就可能打得他爬不起来。

“性格决定命运”并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鸡汤。

02   勤奋依旧是逆袭人生最重要的那张牌,而兴趣与鼓励则是勤奋的起点

出身农村的尼克的成才之路,正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小尼克的学术之路源自于一本关于行星的插图书,书中丰富的色彩与有趣的故事唤起了他对科学的兴趣,他开始痴迷的阅读各种关于科技的书籍。

每当他漫步在乡间的小路,周围的花鸟虫鱼,风霜雨雪都是他探索自然最好的材料,他着迷似的想弄清大自然是如何运转。

小学时,有一次老师与同学们正热烈地讨论着飞机知识,老师看到他便很热情的说“你平时那么爱看书,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小尼克却心生怀疑:“我真的很懂飞机吗?”。

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却让尼克感受到了信任与鼓励,从此更用心地去钻研科学知识,他说是他的这位老师促使他入了科学的大门。

640.webp (8).jpg

因为乡间人烟稀少,尼克从小缺乏社会互动,在14岁的采访中显得是十分害羞。

640.webp (9).jpg

但到了21岁时就变成一位谈吐大方的有为青年,他说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努力克服害羞,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最终,尼克凭着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的身份,成为美国著名大学教授,是穷孩子里唯一逆袭成“社会精英”的漏网之鱼。

启 示 录 :学习依然是跨域阶级局限的必经之路,但若想把“勤奋”化为成就,还是离不开兴趣的指引与成人的鼓励。

03   高富帅们赢的不止是钱,而是父母耳濡目染之下的视野与格局

片中高富帅三兄弟7岁就开始阅读《观察者》《金融时报》,听甲壳虫乐队,14岁时就可以逻辑清晰的讨论起“应该设置法庭判定工人工资提升要求,禁止工人罢工”这样的社会议题。

而三人中的约翰九岁时,父亲过世,家道中落,他靠着奖学金读完大学,但这也并没有影响他最后成为大律师的精英人生轨迹,这更加证明了 教育比物质更为影响深远。

而上文提到的苏和她俩闺蜜谈到罢工问题时,只是笑笑说“我妈最近就罢工在家”。

前文那个靠开出租起家的托尼小时候觉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架,成年后在采访中谈到教育时他说“教育是没用的,只有激烈的斗争,杀了你旁边的人才能走到他前面”“想插队?那就一直惹怒别人,直到他们惹烦了,他们就会让你了”……

孩子的这些思维与习惯都是从哪来?

640.webp (10).jpg

我想高富帅三兄弟的家里肯定藏书不少,在还没手机的旧时代,爸妈回家就是品茶看书,家中一派“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文化气息,在这种氛围长大,孩子自然会认为: 关心社会、看书品乐、礼貌上进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平常的事情。

而那些中底层家庭的父母,许多都还挣扎在温饱线上,不仅买不起书,没空看书,每天嘴里还算着钱怨着党,心情不好了就顺带打骂一下孩子出气,张口闭口“别人家孩子”。

Low没关系,但把这Low气质传递给孩子,那就真没救了。

即使有些家长有意识教孩子学习,可能也是上文尼尔父母那种压迫式的教育,“ 以恶的方式传递恶,以愚蠢的方式传递愚蠢”。

父母耳濡目染下的视野与格局的不同,造就了“高富帅碰到问题会更快的想合理的方式解决”,而“穷孩子则怨天尤人,举步不前,或是以耍小聪明的方式去处理”的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阶级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启 示 录 :最近有篇很火的文章叫《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里面在有关阶级差异的问题时总结到“除了硬实力(资源)的分配不均,更关键的,是软实力(观念)的高低不一。”

在这个信息时代,即使不是富人,你依旧可以在孩子面前少一些抱怨和计较,引导孩子阅读丰富的书籍,结交不同阶层、家庭的朋友,来丰富孩子的视野与格局。

640.webp (11).jpg 640.webp (11).jpg

真实的人生远比电视剧来的更为精彩,14个孩子的真实人生给了我很多对孩子、对人生的感悟,因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试着想象一下人生的终点,去推断我们现在应该做点什么,以至于年老时少一点后悔。

下一个七年,你会是怎样,你的孩子会是怎样,就在你此刻你的一思一行中。

人生的任何一次成功与失败,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

112.PNG

关于作者:丹妈,资深童书编辑,儿童心理咨询师。如果你不知道给孩子读什么书,问她准没错;如果你对育儿有烦恼,问她准有答案。她的原创公众号是经典图画书(ID:jingdiantuhuashu)欢迎关注她。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茉莉


相关 [孩子 教育 孩子] 推荐:

关于教育孩子

- - 膘叔
这是一张来自微博的图片,我用微软的OCR解析了一下,可能不太正确,我也不深究了,想仔细看就点击小图看大图吧. 美国人带孩子的17个绝招  . 我在美国生了两个孩子,生育前后都有培训班,家庭医生每次洗  . 脑让我受益匪浅,我的两个宝宝在婴儿时期乖巧得好像家里没有  . 小婴儿,我甚至疑心她们会不会哭.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

- - 知乎每日精选
跟大家说的一样,十个月的宝宝是不可能有分享的概念的啊,她连物权意识都没有,根本分不清你的我的她的,谈分享实在是太为难人家了好不好. 请先让ta先做一个愉快的吃喝拉撒睡全面发展的小宝宝吧. 分享当然是个大人喜闻乐见的行为,会显得我家孩子很有教养啊,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家长教得好,说明我家家教好,说明我们全家素质高.

如何给孩子进行性教育?

- - 知乎每日精选
前言:其实性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如果要详细的写的话估计都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 因为我是做14岁以下儿童性教育的. 所以我就从我所了解的14岁以下的性教育领域来和大家分享一些知识. 为避免啰嗦和然并卵的大道理,我尽量把东西说清楚、容易理解、可操作. 1.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掌握的儿童性知识;. 2.保守的家长在性教育中该怎么做;.

日本人如何教育孩子?

- -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个话题,就是日本人如何教育孩子.   我怎么会想到要聊这个话题呢. 一方面,我在日本遇到了好几位得抑郁症的中国留学生. 同时在这次的上海书市,我也做了同样主题的讲演. 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教育和日本的教育,在理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在日本,却找不到这一句话.

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过一生?

- - 改变从这里开始 - 壹心理
作者 : 丹妈 | 公众号:经典图画书(ID:jingdiantuhuashu). 早在一年前,我就听闻英国有部非常了不起的纪录片,叫 《人生七年》,该片一共8部,是完全的真人秀,曾获得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 前些天花时间全部看完,说这部纪录片为 真人秀鼻祖毫不为过. 同时它也被被英国channel 4评为 “ 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 ” 之一.

教育孩子不要做的三件事

- khsing - 译言-教育与学习
来源3 Things Not to Do for Raising a Smart Kid. 好的家长允许孩子自由时间和精神空间. We love our kids so much that we want to see them happy and smiling and believing that whatever they do is wonderful.

十几岁孩子的教育指南(家长必读)

- MZ -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你终于熬过了那些凌晨两点起床喂奶的日子,挨过了孩子幼时乱发脾气的阶段,那些假期后不肯重回学校的挣扎你也见识过了,所以,为什么一提起“十几岁的孩子”这个词,你还会如此大伤脑筋呢. 十几岁这个年纪正是孩子在身体、品德和智力等各方面快速成长的阶段,难怪很多家庭在这个时期都会感到动荡不安,手足所措. Despite some adults' negative perceptions about teens, they are often energetic, thoughtful, and idealistic, with a deep interest in what's fair and right.

中美教育十大差异让孩子们想出国(图)

- lover - 看中国
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 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 - 南桥的博客
在讨论教育改革的时候,很多讨论是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加减减,比如语文教材选谁不选谁的文章,或是英语减分、语文加分. 我想或许大家更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职业、家庭、社会里,一个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从苏格拉底、孔子,至杜威、陶行知,教育大家都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一门谋生技艺的问题,好的教育应该培养较全面的素质,此事事关他们日后的生活质量.

學校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 - PanSci 泛科學
最近學生們陸續開學了,Scientific American Mind這本期刊在最新的一期有一個 教育相關的特別報導,裡面談的是影響學習力的因素,不是什麼九年一貫,十二年國教… (台灣的教育亂象絕對不僅是政策制定者的問題,家長的民粹也是很恐怖的,例如聽聞某大學把學生的服務學習課程開在週五下午,結果有家長打電話去抗議,說這樣他小孩回到家會太晚… 聽了真的是令人臉上多了很多條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