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对很多人的幽默感没有期待,但是这张图贴出来
各位网友的反应(有位匿名网友说:
祸害中华的幼教杀手,包括应该碎尸万段的编写者、足以枪毙的推荐者,应该判刑或清除幼教队伍的接纳者(为了回扣的接纳者判刑,为了关系的接纳者清除幼教队伍,糊里糊涂的接纳者也应该清除幼教队伍),底层的照本宣科的施教者重新培训(培训合格者发工资,不合格者不发工资、并清除幼教队伍)。)仍然大出我意料之外。真抱歉,我忘记告诉大家这是一个笑话了,至少是把它当笑话贴出来的。
当然幽默一解释就很不幽默了,还是希望各位用脚巴丫想一想,这个教材的编者不会真的不至于数不过自己一只手有几个指头来吧?
有人会说,这会误导小朋友!
但是会说话的小猫小狗就不会误导小朋友,三头六臂的哪吒、千手观音就不会误导小朋友吗?
小朋友总是会被“误导”的:我小时候听说孙悟空变成一坨屎被二郎神的狗吃了,难受了好多天,直到最后自己看了原本《西游记》才放心;和两个比我高两头的大朋友比拳,两个大朋友被我的少林拳打得节节败退,那时我真的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那是人家逗自己玩。
所以请各位放心,小朋友将来肯定会知道有几个手指头的。而且大多数人不会再问:为什么人恰恰有五个手指头?为什么这五个指头恰恰长成这样?——他们失去了好奇心,也失去了想象力。
很多人以为:最好的教育就是最科学的教材、最先进的教法,教材不应该出错,应该写满真理,教法应该是最有效率的,用最短的时间让孩子学到最多的知识,我想说:这样的教育很可能就是最糟糕的教育,黄艺博同学正是这种教育理念下的产物。
家长和老师总喜欢把“对的”东西教给孩子,对于“错的”东西,他们甚至不愿意让孩子知道它们的存在。
追求最好的教育的结果就是标准化教育,而且因为一切都要标准化,大家就不断在细枝末节上争来争去。
有个经典案例是说:有道题考的是“雪化了是什么”,有个孩子回答“是春天”,结果大家都知道:错了。标准答案是“水”。
标准答案确实很标准,因为这是个歧义句,可以把雪看成主语,也可以把“雪化了”看成时间状语,后面这个答案只有在后一种情况下才能成立,而且也不是必然结果,雪化了可能仍然是冬天,雪化了也可能是泥泞的道路,雪化了也可能是我们相聚的日子。只有标准答案是必然出现的结果。
前天听阿小陶老师讲到,小学试卷上有道题是: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人是谁?有个同学答孔明,结果错了。因为答案是诸葛亮。
我说:姑且不论诸葛亮和孔明是不是一个人,我们怎么可能断定谁是最聪明的呢?但是现在我们至少知道什么是最糟糕的教育了。
小学时候我和同学经常为了某篇课文分成几大段争得不可开交,最后官司打到老师那里去,而老师微笑着说我们都错了,因为教参上有标准分段法。
我们不可能更不应该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但是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不那么糟糕的教育,而所谓不那么糟糕的教育,也就是在孩子的学校里受的标准化教育之外,多让他接触一点别的。
我现在做读经教育无非是基于这样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