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不划算的教育投資
不合理、不划算的教育投資
九月底了,大專院校又將開學,註冊那天就一定又會看到銀行裡擠滿了辦助學貸款的學生和家長.
受高等教育所費不貲,尤其是研究所以上的教育,除了必須支付學費、生活費之外,實質上還犧牲了原本可以就業領薪水的時間,損失更大.很多研究所畢業生一步入社會,身上就背負了沉重的貸款,要花好多年時間才有辦法還清,在這種狀況下,誰敢結婚成家、生小孩呢?
台灣生育率直直下落,形成嚴重的問題,這個因素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吧!問題的癥結在:研究所教育明顯是個不划算的投資.多費了金錢與時間,拿到的碩士、博士學位,卻在就業市場上換不到相應的報酬.碩士起薪只比學士多一兩千,博士稍微好一點,但相對地,很多企業不愛用有博士學位的人,造成許多「流浪博士」不斷輾轉求職.
為什麼會這樣?企業將本求利,過去的經驗告訴經營者,大部分研究生在學校學的知識與能力,無助於在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現,而且長期留在學校的博士,往往會和社會脫節,缺乏觀察應對社會變化的敏感.企業怎麼會願意多費成本來網羅研究所畢業生呢?
那麼換個方向問: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要耗費自己的青春,去唸研究所,去做不划算的投資呢?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牽涉到多重、複雜的因素.牽涉到過多的大專院校使出渾身解數爭取有限的學生,想辦法讓學生在學校裡多留幾年,學校才不會倒閉.牽涉到僵化的文憑主義持續作用,相信「愈高的學歷愈好」.碩士比學士好,博士比碩士好,家長通常不會阻止孩子追求更高學歷,孩子也就理所當然可以躲在學校裡,逃避就業的壓力.
更重要的,牽涉到研究所教育的方向與品質.多耗費二到四年光陰,在碩士班裡應該學到甚麼、增加怎樣的能力;再多耗費六到十年光陰,在博士班裡應該累積甚麼樣的眼光與智慧,全沒個譜,更談不上有甚麼樣的品質保證了.方向模糊、品質參差,這樣的研究所教育逐漸成為台灣的負債,不再是資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