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翻译
算起来,我也算有一些翻译经验的人了,最近接连做了两次关于翻译的分享,发现对翻译有兴趣的人很多,索性,将自己关于翻译的经验做个总结,发在这里。
我是因为很偶然的机会接触翻译的。当时还在学校,考完了TOFEL和GRE,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国内的报道非常奇怪,为了在论坛上争论,我开始翻译一些外国媒体的报道,发在论坛里。初做翻译的最大感受是堵得慌,从来没想过要把话说明白会这样困难,就好象舌头不受自己控制。当时,一千字左右的译文,需要花费四到五个小时,完成之后大汗淋漓,心力交瘁。在这段时间,我总共翻译了接近十万字的资料,而且都是义务完成的,但也正是因为“兴趣所在”,所以不觉得很累,反而愿意花心思去琢磨;另外要特别感谢秋风先生和林猛先生,他们愿意花精力修改我刚入门的译文,指出各种问题,并且指点了非常好的学习书籍和词典。回想这段经历,我最大的收获是,许多真正值得做的事情,一开始并不可能带来明显的回报,但这不是拒绝投入的理由;精当的指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自己可以少走弯路,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
但这些还只是开始,我自己翻译最大的收获,还数翻译《精通正则表达式》(第3版)。今天再来看,这本书的译文其实不算满意,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是受当时自己的翻译能力所限;但是我想,翻译的收获,并不限于文字本身,还包括如何面对庞杂的任务,鞭策自己日复一日地去执行,实现自己达到的目标。我常说,在学校时,不能按时交作业,会被处罚甚至拿不到毕业证;上班时,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会被扣工资甚至开除。但是翻译,尤其是技术翻译,许多常常是兴趣所致,自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所以缺乏足够的刚性,而且拖延甚至毁约,其实是非常常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按部就班地执行下去,接近自己的目标,其实是非常严峻的考验,所以实现的人其实也是少数。许多人总说,生活没有目标和方向,可是即便确立了方向,他们也缺乏实现的能力。如果你能够真正去翻译一部作品,按期交付,就会得到许多纯文字的之外的收获,许多看似稀松平常的任务,其实需要耗费海量的心力,从此自己的生活态度会更加踏实,也更能珍惜其他人的付出。
上面说到“纯文字之外的收获”,当然也包括经济的收入。不过据我所知,翻译,尤其是技术翻译,确实很难称为“挣钱”的工作。按照当下的行情,无论是按照字数取酬,还是按照版税取酬,收获与付出都不成比例。《精通正则表达式》2007年面世以来,重印7次,我拿到的版税其实非常有限。网络上有些人说,每小时可以翻译一千字,一千字报酬一百元,一个月收入轻松上万;我承认我做不到,我只有在状态非常好的情况下,才可以做到每小时一千字,而且经常需要之前通读全文。所以,如果你想要做翻译,万万不要对经济报酬有太高的期许,就我自己的经验,翻译的主要收获,除了之前说的对自己的磨练和考验,还包括对文字感觉的锤炼。如果你用心做过许多翻译,并且用心整理反思,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写作的感觉也更纯熟,对文字的斟酌和驾驭,都更有把握。这些提高,不是钱能买来的。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大部头作品的翻译怎么办?大部头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却不见得能提供足够的物质报酬;另一方面,翻译既然是对自己的磨练和考验,它总有增长的极限——达到某个阶段之后,再翻译、再反思,虽然还会有提高,却不会有之前那么多的收获了。这确实是个矛盾,译者的目的在于锻炼自己,而不单纯是“翻译出某本书”,而读者和出版社又确实需要“翻译出某本书”。为解决这个矛盾,比较合适的方式是协同翻译——多人合作,每个人选取一段文本翻译,并互相审读评阅,这样既能够翻译出大块头的文本,单个译者的任务也不会太重。现代的翻译协同机制已经比之前那种“导师找几十个研究生包干”好了很多,网络上有很多工具,译者能互相借鉴、评阅,也方便编辑管理整本书的进度,最终译文的质量有相当的保障。就我的了解,国内已经有不少社区采取这种方式,翻译出版了一批不错的书籍,长期来看,这应当是技术书籍翻译出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