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對的是高中社區化,而不是反對把國民教育延伸為十二年國教,至少早在2
007年的蘋果投書,我就已經是這樣的主張了。不管人生出路為何,將來做的事情和書本相不相關,多讀點書總是好的。我雖然支持明星高中的存在,但我並不是用「既得利益者」的角度出發。相反地,我覺得建中、北一女這些學校,還是給平庸化的好,才不會老有一些噁心的中、老年人穿著卡其服或是綠上衣在那邊亮相、丟臉。同時,我也不是聯考死硬派,主張回復填鴨教育的那種,說實話,會背些名詞有什麼了不起?
我不是菁英主義,我只是支持一個競爭的制度,一個鼓勵年輕人向上的制度,一個獎勵努力就會有收穫的制度。考試的內容是什麼,怎麼進行考試,並不是我這些文章的重點。如果不用考試,學生就會集體的自動自發,上進學習,那免試升學的高中社區化當然好。但人就是這麼賤,沒有考試,沒有一個強迫的制度,學生就是不會主動唸困難的東西,不會學艱深的技術,正是所謂「集合沒有後果的行為成就的就是廢物的人生」。
我前文說的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遺毒,後來是被少子化和社會富裕給減輕了。生少師多加上家長東管西管之後,放牛吃草的小學生變得很少了。推十二年國教的人士,沒注意到的一點是,問題不小的少子化其實製造了一個教育改革的良機。以前學生多,學校少,單方面的聯考競爭解決了社會垂直流動性問題,相當程度上帶給台灣經濟的進步。但聯考也製造了許多單一思維的產物,比如說學術以外的能力與成就遭到忽略,或是國民缺乏創造力的問題等等。但現在學校多,學生少,在學校發展特色而互相競爭的同時,為什麼不繼續保持學生的競爭、上進心,而一定要弄得眾人平庸,好壞不分呢?為什麼不讓你的吳寶春、他的王建民和我的諾貝爾比比誰成就大呢?到底考試擇優錄取,錯在那裡?誰說考試一定要考國英數的?
有些人在評論公共議題的時候,老喜歡說,「某某某的心態不改的話,就怎樣又怎樣。」比如說,「家長祟拜明星高中心態不改的話,國民教育怎麼改都一樣。」那你倒是告訴我這種「我最聰明,我最清高」的嘴砲,到底怎麼改變了家長心態呢?怎麼讓社會進步了呢?望子成龍到底是多變態的心態,非得讓你嘴砲一番不可?
我主張的是多元競爭的國民教育,所以不但普通高中要考試,高職也要考試,最好還全國一起考,誰說做麵包、修車的不用天分?誰說念高職的一定是人生的敗組?這種分流,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分流,而不是新加坡現在那種,或是以前台灣那種,年紀小小,就用學術考試分流出菁英與平庸的人生。而且這才不是眾人平庸的齊頭式平等,而是「能力強者多得」的真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