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的逻辑

标签: explore | 发表时间:2013-09-28 07:47 | 作者:胡泳的BLOG
出处:http://huyong.blog.sohu.com/

              平台的逻辑

 

                     胡泳 郝亚洲

 

这是一个言必称“平台”的商业语境,尤其是当平台和“商业模式”、“公司战略”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但笔者想在这里首先纠正这两大认识误区,平台既不是“商业模式”,也不是“公司战略”,而是一种天然属性。这种天然属性客观存在,但是能否展现出来却和主体的意愿、能力、外界的环境有很大关系,也即,企业需不需要做平台,有没有能力做平台和做平台的时机。

 

平台的缘起

在很多年前,《经济学人》出版过一本名为《管理思想》的书。其实,这本书更像是管理词典,里面囊括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管理名词,独没有“平台”这个词。在无法跟原书作者求证的情况下,笔者妄自揣摩,也许“平台”是一个太没有必要专门提及的概念了,因为它在人类商业文明发轫之时就已经作为一种特有的属性存在。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平台”就是“市场”的具象化。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动物。通过情感互动、商品交易、社会交往,人们得以彼此生活在一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切源于价值的交换。人的交往注定会因为多向互动,而成为一个关系的集合体。

如果我们认为,当商业活动或者管理的本质落脚点在于“人”的时候,就不难理解为何“平台”就是企业的天然属性了。

斯隆商学院的施马兰西教授(Richard L. Schmalensee)并没有直接使用“平台”这个词,而是使用了一个化学术语——触媒。这是催化剂的同义词,意为催化其他的物品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比喻,一方面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平台”的根本特征,一方面在根子上驳斥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模型。

就像斯坦福大学的谢德荪教授(Edison Tse)认为的那样,波特的理论是“流”理论,“平台”的理论是“源”理论。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流”理论从本质上来说是遵从了牛顿经典力学的范式,——世界是静态的,线性的。显然,这种范式早已经不再适用于用生物信息逻辑表述的当下时代了。

施马兰西认为,企业作为一种经济触媒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有两组或者更多顾客群体;顾客群体在某种程度上相互需要;这些顾客群体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获取他们之间相互吸引的价值;顾客群体依赖某种触媒来推动他们之间的价值创造。

抽离出来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价值的产生在于用户之间的互动,这也是企业存在的意义。

无疑,企业在这里扮演的更像是社区搭建者的角色,这个社区的宗旨就是为用户提出价值主张,并设定管理的规则和标准,同时提供信息服务。从最古老的集市到现在的淘宝、eBay,无一不是这样。

 

平台的两大类型

无论是“源创新“也好,触媒也罢,相比较以线性思维为主的牛顿力学时代,双方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从根本上是开放的生命体。

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话来说,做平台必须要开放。只有开放,才能形成更多的生命接口。而这种开放不仅仅是简单的纵向供应链的开放,横向客户群体之间的开放,甚至要形成供应链和客户群之间的纵横交错的开放,最后形成一张巨大的、关系交错芜杂的价值网络。

以沃尔玛为例。成立初期,沃尔玛仅仅是把批发来的商品摆在货架上供消费者挑选,看起来和传统的零售商没有什么区别。当门店逐渐增多的时候,沃尔玛开始利用自己货架优势和分销体系诱导供应商提供更加符号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当供应商的商品在沃尔玛不能实现热销的话,自然就会被淘汰出供应商名单。这就逼着供应商深入到消费者中去,与他们互动,随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关于描述平台的数目很多,但是都存在一个问题:人们把平台简单地看做是战略,而将观察重心放在了产品形态上。依照前文所讲,平台是企业的天然属性,除了战略之外,企业的组织形态理所当然也是考察平台的重要视角。

笔者认为,平台的开放应该从两个维度来看,能力的开放(包括了底层的技术开放,用户入口的开放,资源的开放等等)和组织的开放。能力的开放最后形成的是平台型的产品,组织的开放形成的是平台型的组织。

 

平台型产品的三步法则

能力的开放可以看做是企业在组织形态之外的一切开放。

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本身并不是开放型组织,但是iPhone则是一款典型的平台型产品。这一切都源于苹果对系统入口的有限度开放。

平台型产品的成长有一条清晰可见路径:平台框架—杀手级功能—平台产品。

亚马逊的平台意愿是在贝索斯创业之初就确立的。最一开始,亚马逊要做一个专注于图书的电商平台,我们可以将其看做“平台框架”。除了明显低于传统书店的售价之外,亚马逊独有的推荐算法帮助它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资源。

1998年的时候,亚马逊的用户人数已经达到了310万。第二年,亚马逊开发的“一键下单功能”便申请了专利保护。这个创新功能被很多人认为不过是把用户的购买步骤压缩到了一步而已。但就是这个符合贝索斯认为的互联网购物极简原则的功能开始了亚马逊在用户体验上的一系列动作。“一键下单”无疑是这个平台框架中的杀手级功能。

2007年11月19日,贝索斯宣布亚马逊推出电子书阅读器kindle。这项被评论人士认为很丑陋的电子产品在一年之后共出售了24万台,不但让那些不看好Kindle的人闭了嘴,还让传统书商们感到了震动。如今,我们觉得电子书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物,Kindle也已经进化到了触摸平板,这是因为我们的阅读习惯已经被亚马逊悄然改变了。

Kindle无疑是一款颠覆性产品,它成功地挟用户资源以令书商,彻底颠覆了持续了上百年的传统出版业。而Kindle则是亚马逊这个平台框架中诞生出来的一款出色的平台型产品。

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这样的路径审视iPhone的成功。最早期的iTunes只能烧录音乐和管理音乐,很快,与iPod的结合让苹果瞬间拥有了大量音乐爱好者,粉丝经济的效应初步体现。现在来看彼时的iTunes正是平台框架。

2003年,杀手级功能iTunes商店上线,18个小时内就卖出 27.5 万首歌曲,iPod的用户也因此大涨。苹果的用户群持续扩大。

2007年,平台型产品iPhone问世,iTunes的模式被很好地移植到了手机中,也就是app store。规模庞大的用户资源,苹果接口对应用程序开发者的开放,加之分成政策,iPhone很快就成为了一款风靡全球的平台型智能手机,并最终改变了整个手机行业。

 

海尔的平台型组织

平台型组织则是从组织的开放度来看。在这里之所以说是组织,而不是企业,是因为我们发现真正的平台型组织大都是非公司形态。最典型的莫过于维基百科,维萨组织和Linux。虽然这三家组织都有核心的小团队作为项目的领导者,但是他们发挥的作用和对产品的贡献度远不及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公司。

其中维基百科和Linux本身既代表了开放型组织,又是一种开放型产品,他们的用户既是组织成员又是产品的制造者。平台型组织更像是“无边界组织”,组织的边界就是产品的边界。

在这里尤其要提及的是海尔最新的组织变革实践,这也是目前在公司层面进行平台型探索的典型。成为平台型公司是张瑞敏对海尔变革的要求。这种变革理念源于张瑞敏对以3D打印、大数据为表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瞻。他不止一次在内部会议上提出,当3D打印真的普及的时候,社会化生产和创客式的蚂蚁工厂会彻底颠覆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模式。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通过个性化生产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传统的制造业组织模式显然无法灵敏感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更不要说个性化生产了。

张瑞敏认为,平台就是快速配置资源的框架,所有的资源在这里可以配置起来。因此,对组织要求就是要变成自组织而不是他组织。“他组织永远听命于别人,自组织是自己来创新。”张瑞敏说,“人单自推动就是进来更好的人,产生更好的结果,得到更高的利润,然后又引进更好的人。组织最后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也就是对员工角色的新定位:就像德鲁克所说的,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

最近,在海尔内部提出了“在线员工”和“创业者”的新主张。张瑞敏希望可以把组织结构网络化,通过“在线”的方式让组织的边界尽可能往用户端靠拢,将组织内外的资源彻底打通。

而员工可以成为真正的“创业者”,在海尔的大平台上自己寻找创业机会,同时配合内部的风投机制,或者员工自己到社会上组织力量,成立小微公司。

事实上,通过组织开放打造平台型公司,只是海尔平台构架的一个部分。网状组织的最终目的是要搭建用户资源和个性化生产的通路,实现真正的“大组织,小公司”。

 

相关 [平台 逻辑] 推荐:

平台的逻辑

- - 胡泳的BLOG
              平台的逻辑.                      胡泳 郝亚洲. 这是一个言必称“平台”的商业语境,尤其是当平台和“商业模式”、“公司战略”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但笔者想在这里首先纠正这两大认识误区,平台既不是“商业模式”,也不是“公司战略”,而是一种天然属性. 这种天然属性客观存在,但是能否展现出来却和主体的意愿、能力、外界的环境有很大关系,也即,企业需不需要做平台,有没有能力做平台和做平台的时机.

电商平台的底层逻辑

- -
[cp]许多网友想知道电商的底层逻辑,我记得最近刚说过,我再说得详细点吧. 首先,不管你是淘宝京东拼多多,还是微博d音小洪叔,所有的流量都分为两种,免费和付费. 1.越牛的产品越容易获得免费流量,付费推广也越便宜. 2.越差的产品(内容),不但很难获得免费流量,付费推广也越贵. 3.平台靠优质产品(内容)确保用户体验,靠商家付费推广赚钱.

浅谈大数据平台基建的逻辑

- - 透明思考
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面向初接触大数据的朋友简单介绍大数据平台基础建设所需要的各个模块以及缘由. 按照 Ralph Hughes的观点,企业数据仓库参考架构由下列几层构成:. 接入层(Landing):以和源系统相同的结构暂存原始数据. 整合层(Integration):持久存储整合后的企业数据,针对企业信息实体和业务事件建模,代表组织的“唯一真相来源”.

逻辑入门

- snowflip - Pure Pleasure - Reborn
你好,笑来,我想我问关于逻辑学方面的书籍有什么比较值得推荐的吗. 其实,我总觉得很多人缺的不是逻辑训练,而是“自省”训练,以及“道义”教育. Beyond Feelings,这是我当年的启蒙书籍(是我边读边敲做成电子版的). 想明白(系列)分类里的文章,建议你看看. TTC出过一个24讲的”Argumentation”,到Google上搜索“TTC+Argumentation”就可以找到.

苹果的逻辑

- Jacky - It Talks-魏武挥的blog
玩iPad也有大半年了,有一件事我一直不会,那就是删应用. 我知道长按一个图标会出现一个大叉,点击这个大叉能有“删除”的功能. 但我一直疑惑的是,究竟是删除了这个图标呢,还是真地删除了这个应用. 由于iTunes会同步应用回去,在我删了几次并被同步回去以后,我便一直认定,这只是在删除图标,就像windows桌面上删除一个快捷一样(我同步iPad一般是在睡觉的时候让电脑自己干,故而没有认真观察过).

周报的逻辑

- Shell Wang - 坏脾气的小肥
最近新同事加入很多,按照我的要求,入职半年内需要发送周报给我,半年后自己选择是否仍需发送. 行业内可能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周报就是流水账,是主管显示权力的手段. 最后还就真把它给搞成了一封流水账,或寥寥数语. 在职场中,有一条冷酷定律,叫做“如果主管不知道你做了某件事情,相当于你就没有做过这件事情. ”听上去不近人情,其实完全符合实用逻辑.

“脏话”的逻辑

- 星云 - 左岸读书_blog
脏话属于避讳之词,因此书面资料对说脏话的起源记录也很少,即使现在,很多词典也并不收录不敬之词,人们自然也没有多少关于说脏话的研究. 心理研究者认为,说脏话和孩子的啼哭很相似. 在幼儿时期,哭叫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表达情感和释放压力和焦虑的方式. 随着儿童的长大(特别是男孩),西方社会的文化并不鼓励他们哭喊,特别是在公共场合.

足球的逻辑

- Race forward! - 学而时嘻之
最近看世界杯有感,本文试图提供一个关于现代足球的“统一理论”. 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球迷,但进行了一点思考,查了一点资料,不吐不快,乃做此文. 这个理论不是什么标新立异的一家之言,而是想从客观科学的角度,谈谈现代足球应该怎么踢. 我将避免零碎的规律总结,而是尽量使用逻辑推理的办法去“推导”这套理 论,且看我说的对也不对.

模式与逻辑

-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有一次我在豆瓣提到,逻辑并不是最重要的,有朋友就很激动反对. 确实,在许多理性的人看来,逻辑几乎是最重要的东西. 其实,我并没有想过否定逻辑的价值,只是对于逻辑的看法,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肯定的过程. 在我看来,人类有许多智慧是存在于右脑的,右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模式的判断和识别(参考《非理性市场与蜥蜴式大脑思维》),善用这一点,常常能极大的提高自己的能力.

互联网的逻辑

- - 自由选择 | 王洛堇's Blog
前阵子面试,我在12年底到13年中做了百度微购,所以接到了很多和电商相关的职位推荐. 深圳多硬件厂商,互联网环境不如北京,看待电商的方式直接却有所局限. 在此记录,算是对这两年电商经历的告别. 知乎上有几次被邀,让我评价百度微购,不想回答. 它的初衷是以CPS为售卖方式的广告产品,至于为何面目全非,以当时我们团队的力量,不可避免.